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稳稳托起老百姓幸福梦
小康梦、中国梦、强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去年以来,宿迁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在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出了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让老百姓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稳就业、促创业 千方百计鼓起百姓腰包
“线上线下招聘很多,进入全市20条重点产业链企业工作,还有生活补贴和购房券。”宿迁贴心的就业服务和政策,让宿迁学院商学院2022年应届毕业生黄颖至今印象深刻,义无反顾留宿就业发展。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创新打造企业用工服务“全周期”帮办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稳就业惠民生”系列招聘活动、常态开展“周六市场招聘”,积极帮助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因疫情失业等重点人群就业。
记者了解到,全市2022年共举办449场线上线下招聘会,为5.68万人次推荐就业岗位,并深化劳务合作,开展赴外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2.65万个、1220人有意向来宿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44万人。
以市委人才办去年10月举办的宿迁学院“校园宿迁日”系列活动为例,活动组织全市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60多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1700多个优质岗位,吸引宿迁学院应届毕业生留在宿迁创新创业。在招聘现场,企业洽谈3025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813人。
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人社保企业稳就业12条”,全面推行“免申即享”,加快援企稳岗政策落实,为1.15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2亿元,同步率先启动“苏岗贷”融资业务,发放资金3.93亿元,并为181家企业办理社保费缓缴,整个缓缴周期涉及金额8131万元。
创业是就业之源,在稳就业过程中我市厚植创业沃土,全面实行“五融五新”模式,打造返乡创业宿迁品牌,持续优化创业环境,推动更多人投身“创业大潮”,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人社厅认可和推广。
非但如此,我市还创造性出台《创业孵化基地345星级评定办法》,新增省、市级创业基地6家,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9.62亿元,扶持创业3.23万人,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
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居民持续普遍增收机制,推动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去年前三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07元、增长6.1%,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补短板、强弱项 切实有效优化公共服务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市去年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大力实施“六补六提”100项民生实事项目,像抓经济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79亿元,切实有效优化公共服务。
“如今,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真好!”去年9月新投入使用的玉泉山路初级中学,按照省级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正以“向上”文化为核心,致力培养“健康、端庄、书香、向上”的好少年,这让家住附近的市民姜娜心里乐开了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综合适龄人口变化趋势、大班额化解等因素,统筹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供给工程,新建各类中小学学校12所、改扩建6所;此外,宿迁学院新校区启动建设。
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市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目前全市共组建基础教育集团78个,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彰显;继续推动办学风格由“千校一面”向优质多样转变,累计创成省级内涵建设项目188个。
同样受群众“点赞”的是健康宿迁建设成果。2022年,我市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医疗难题,探索重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市级层面公立医院3家、县级公立综合医院3家、市各功能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6家、村(居)卫生机构1435个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格局。
除此之外,市传染病医院全面完成改造提升,市中医院改扩建工程、市区共建市老年病医院(宿迁高新区人民医院)加快推进,苏北首个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市级分院落户我市,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通过线上评审、进入现场调研迎检阶段。
我市还同步提升公卫服务能力,全市已经建成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6个;将基本公卫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93元,建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48.2万份,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稳定在95%以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全覆盖。
教育发展补软提质、城乡功能补欠提级、人居环境补短提效……一批批民生项目的开工建设,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建成投用,全市持续补短板、强弱项,让“民生规划”变成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托底线、优保障 持之以恒守护民生幸福
“家里有什么事,打个电话马上就有人上门,洗澡、剪头、打扫卫生什么都能办。”根据失能老人呼叫,宿豫区下相街道虚拟养老服务中心高效提供助急、助洁、助餐、助医、助浴、助行、助聊等生活服务,刘士如老人对此赞不绝口。
泗洪县青阳街道学府社区每周都紧贴居民需求开设书法公益课堂和绘本分享课堂,通过体验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在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同时,寓教于乐,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居民们都说这项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里。
“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点。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回应养老和育儿之需,不断加强“一老一小”工作统筹,建立“一老一小”工作机制,强化以养老托育服务为重点的“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工作,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
具体来说,聚焦老有善养,扎实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集中供养机构建设,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融合衔接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聚焦幼有优育,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生育托育政策,健全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切实减轻生育养育负担。
托底线、优保障,我市还健全分层分类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医保惠民行动,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弱势群体关爱各项工作,14.4万名低保对象、1.74万名特困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作为职工“娘家人”,去年宿迁中心城区静态管理期间,市总工会及时摸排中心城区困难职工家庭情况,联系就近的大型商超,精选生活必需食品,以“云”送礼包的形式,为50户困难职工家庭配送总价值1.5万元的工会“食品礼包”,让困难职工感受到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的关心关爱。
我市还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坚持“先救助后审批、先临时后长效、先内部后外部”的“三先三后”原则,加强对受疫情、事故等影响人员的救助,不断提升救助实效,共发放各类补贴4334.8万元、惠及67.04万人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市正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积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记者 高云龙)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