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在这个大赛上,3名江苏高中生现场拆“盲盒”解难题

2025-09-18 09:27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菜菜 浏览量:0

液体金属电路如星河蜿蜒、自制火箭发动机呼啸升空、算法将千年八段锦化为精准数据流……3名江苏高中生用“兴趣驱动”的创新实力,将科学设想落地为现实应用。

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科技类竞赛最高规格赛事——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呼和浩特落幕。南京外国语学校王湛和、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赵李、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韩卓奇从全球近700名青少年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勇夺中国科协主席奖,江苏代表队获奖数量高居全国第一。本月正值首个“全国科普月”,记者探访3位刚刚获奖归来的“少年创客”,挖掘他们背后的创新故事。

挑战“盲盒”成功:“只是试错的次数比别人多”

本届赛事摒弃“一件作品打天下”模式,转向现场“盲盒”挑战,选手到赛场才知道具体考题,着重考察选手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等能力。选手需在限定时间内攻克柔性电子、绿色低碳或粮食安全等前沿领域科研任务。“高压下得高分的高手,才能获中国科协主席奖。”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忠斌说。

“9个小时,我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韩卓奇对团队“物流系统设计与制作”项目印象深刻,既要搭传送带,还得实现“运货+分拣”双功能,需要选手掌握单片机编程、激光切割等技术。作为编程主力,他起初卡在代码与硬件接口适配这一环节,程序一运行就报错。最终,中午12点前,他跑通上午功能点;后续又写出代码,让传送带能按颜色自动分拣,团队最终获得97.5高分。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莹分析,大赛围绕国家“卡脖子”领域设题,推动地方优化教育资源。因此,科学教育要扎根真实社会,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真问题”。

竞赛不只是技能比拼,更是综合素质“试金石”。粮食仓储方案赛场,时间刚过40分钟,赵李就举手说:“裁判老师,我完成了!”全场惊叹。这个用半导体制冷片、PVC管等“盲盒材料”搭建粮食降温装置的项目限时90分钟。“别人画图纸时,我已开始切管子。”40分钟完成组装、加装温度传感器,测试时降温效果远超预期。赵李坦言:“不是我聪明,只是拆过的零件、试错的次数比别人多。”

“兴趣驱动”发力:用热爱与坚持浇灌出硬核成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3位少年都不是科技竞赛“常客”,他们都是从兴趣出发,用热爱与坚持浇灌出硬核成果。

王湛和的科创之路,始于给弟弟做玩具:弟弟要“科技感服装”,他就焊制发光头盔;弟弟想玩遥控车,他从齿轮到电路全程“手搓”。他的“智能摘茄子机器人”瞄准农业痛点:传统机器人常将叶子误认为茄子。团队采集近千张茄子照片训练AI模型,将识别准确率提至95%以上。

白天是田径场训练的体育生,晚上是仓库里的“火箭创客”,赵李自学固体燃料配比、3D打印建模、飞控算法,造出双推进系统可分离火箭模型。他的科创梦始于“拆家”:小时候拆收音机、遥控车,蹲在地上琢磨“小零件为什么能拼成小车”;中学时,他网购零件画图组装,从航模到小船,家里杂货间成了“小作坊”,最多一个月收了189件火箭零件快递。“别人觉得体育生‘头脑简单’,我就想打破偏见。”赵李说,体育教会的“坚持”成了科创通关的密码:调试PID参数通宵试几千次,3D打印失败几十遍就拆了重来,燃料配比反复试新方法。“跑步要冲刺,科创也要冲刺,只是一个靠体能,一个靠耐心。”他的目标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想继续做火箭,未来为中国航天出力。”

韩卓奇的书桌抽屉里,最旧的一本书是小升初时买的《Scratch入门》,那是他科创梦的起点。爸爸记得,有天晚上儿子为一道编程题熬到凌晨两点,突然爬起来说“想通了”,坐到电脑前敲到3点。“我知道他是真喜欢,不是为比赛,而是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现在,他还在优化项目:给智能八段锦系统加“错题本”,告诉使用者“哪个动作偏差大”;给智能盲杖优化续航,“想做更多实用的东西,帮到更多人”。

3位少年的故事里,没有惊天的天赋,只有“兴趣驱动”的坚持。正如王湛和所说:“科创不是死磕难题,是在规则里找可行的路,在兴趣里找坚持的劲。”

打破“一赛定胜负”:首次增设“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

如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不是“一赛定胜负”的终点,而是少年创客链接未来的起点。本届大赛首次增设“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40家企业通过“双选会”提供实习实训资源,打通“教育—科研—产业”链条,既为少年创客铺就“从技术探索到价值落地”的桥梁,也为国家科创人才储备提供“早发现、早培养”新路径。

王湛和揣着简历,在双选会上盯上了罗马尼亚一家青少年科创组织的展位,面试全程用英文。题目里有5道医疗设备常识题,他凭着平时看科普知识的积累,顺利完成作答,并获得了后续双方继续交流合作的机会。

国赛双选会上,院士抛出的专业问题被赵李一一“接住”,院士点头称赞“懂得比不少大学生透”。最终,他拿下大赛特别设置的全国仅3个的“周培源科技创新奖”。海南文昌火箭科普模型基地面试官还邀他参与科普课程开发。

“科学教育要为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引入丰富社会资源。”李莹表示,江苏在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优势,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实践场景。下一步,将通过赛事平台进一步打通“教育—科研—产业”链条,积极与国赛接轨,汇聚更多社会资源,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新模式。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9/t20250918_s68cb47dee4b02ad418355241.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