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规模、质态不断提升、数实融合持续深入 江苏“根基”稳扎稳打

2023-07-26 09:32 来源: 编辑:中国江苏网 浏览量:0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经济大省江苏的制造业发展如何?7月25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我省坚持把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50条产业链建设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努力推动全省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规模、质态不断提升,优质企业加速成长

实体经济是江苏的家底,制造业是江苏的根基。江苏始终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看家本领”,做优做强“江苏制造”。

据统计,2022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45832亿元,占GDP比重达37.3%,均位居全国首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89.1,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规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6.15万亿元、占全国11.71%,实现利润总额9061.9亿元、占全国10.78%,均位居全国第2位。

从产业上看,全省制造业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石化5大行业规模超万亿元,而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新能源、船舶与海工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集群培育方面,2022年,我省重点培育的16个集群集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2万亿元,其中14个制造业集群营业收入占规上制造业比重达70%左右,10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居全国第一。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兴则经济兴。得益于全省聚力培育优质本土品牌企业,我省优质企业成长不断加速。2022年,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大企业大集团达190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3家,累计入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8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4家。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4万家,比上年增长0.7万家、增幅18.9%;独角兽企业达4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35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四、第二。

一串串数据见证了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坚实步伐,展现出经济大省的韧劲和活力。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我省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雄厚的基础实力、完善的配套体系和部分领域的领先优势,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地区间产业专业化协同分工水平还不高,仍有“南强北弱”现象。

数实融合持续深入,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关键增量,江苏加快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推动数字技术为制造业发展赋能。

报告显示,2022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6.4,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左右。通过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全省2022年共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改造项目、1万家完成改造任务。如今,全省已有1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企业入选全国“数字领航”企业,3家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双跨”(跨行业、跨领域)平台。

南瑞集团随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各项措施落地显效,我省制造业产业创新持续突破,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级中心1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8家、省级3650家。累计承担国家工业强基项目74项、居全国第一;累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99项,电子级多晶硅材料等超过80%的攻关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与此同时,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也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8%、完成年度目标,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49家、绿色工业园区2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2家。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和“三年大灶”任务,全省化工企业总数从2016年近7000家已下降至1786家,化工企业入园率由25%提高到47%,化工整治工作得到国务院肯定。

总体来看,全省制造业转型发展态势良好,但仍有一些制约因素。省人大财经委认为,我省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总体还不高,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仍不足。

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今年以来,全省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起势有力、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势居经济大省前列。上半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占GDP比重为36.3%。需要看清的是,当前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群链协同产业发展,我省将实施集群筑峰行动,充分发挥全省10个国家级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在省级层面出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若干措施。同时,实施新一轮产业强链行动,动态培育100家左右链主企业,搭建上下游供需对接平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实施创新强基行动,建设重大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发挥苏州实验室引领作用,加快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建设步伐,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推进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每年发布500项企业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支持50项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实施20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实施高端跃升、绿色转型行动,制定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实施方案,围绕轻工、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企业老旧设备装置更新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每年组织实施50个左右工业节能降碳重点项目。

在智能制造发展方面,实施智能升级行动,“一企一策”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每年培育10家左右代表未来智能制造水平的“标杆企业”。基于国家和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产业链网络化协作,重点打造30个智慧供应链平台。

在优质企业培育方面,实施壮企强企行动,动态培育200家左右具有产业生态主导权的领航企业,培育1500家左右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外,还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每年新增5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

进一步优化服务能力,我省还将实施治理创优行动,扩大高水平开放,鼓励外资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产业强链行动,实施并完善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计划。通过高水平建设“苏企通”服务平台,尽快实现涉企审批服务全流程“一网通办”、惠企政策“一键直达”。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文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