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缘何成为吸引海内外顶尖科学家的“强磁场”?

2025-07-14 08:56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7月10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院士林内,郁郁葱葱,14位院士亲手种植下树苗,为这片森林再添新绿。7月10日至12日,第三届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举行。

本届论坛由南京大学、全英华人教授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以“人工智能赋能科技: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为主题,汇聚了全球顶尖院士、AI领域先驱和交叉学科领军学者,共同探索AI驱动下的科研范式变革与技术创新路径。更引人注目的是,连日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吸引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加盟,上演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双城记”。

国际科技合作潜能无限,共逐科技前沿浪潮

近年来,苏州校区作为南京大学发展壮大新工科的主阵地,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要围绕“深耕”发力,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围绕“融合”发力,加强学科交叉;围绕“应用”发力,加强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协同”发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希望大家以本论坛为载体,更好地把握前沿科技脉络,搭建海内外顶尖专家互动交流平台和产业合作桥梁,携手在科技创新上攀登最高峰、勇闯无人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和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热切期盼各位院士专家为苏州发展发表真知灼见,诚邀全球英才带着前沿理念、尖端技术和卓越团队,走进苏州、深耕发展,共同创造无限可能的人工智能时代。”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说,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近年来,苏州积极抢抓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大力推动“AI+”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本届论坛的主题包含医药与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与新材料、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等内容,与苏州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必将进一步赋能苏州相关产业发展。

全英华人教授协会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院士董洪标说,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生动展现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无限潜能。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与产业领袖齐聚苏州,在这里共享前沿科技突破性成果,洞见未来发展方向;共探人工智能在材料学、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革命性应用;共创新一代AI驱动的科研范式,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变革,携手构建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未来。

产业强磁场,吸引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强势加盟

现场,举行了南京大学杰出客座教授聘任仪式。谭铁牛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赵旭东、温晓玲颁发证书、佩戴校徽。

几天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景旭东全职加盟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担任南京大学可持续地下能源开发中心主任、能源与资源学院教授。在此之前,景旭东院士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均肩负重要职务,先后担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壳牌国际石油公司(Shell)技术和研发负责人、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副总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在壳牌工作期间,主导建立了壳牌阿曼技术中心,并作为首任经理全面负责该中心的运营。

加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后,景旭东教授将带领团队围绕“碳捕集—封存—监测”全链条布局,深化与海内外知名石油企业在碳封存(CCS)、EOR(强化采油)及智能监测系统方面的联合攻关,打造面向复杂油藏高效开发与碳封一体化的工程技术体系。同时,依托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学科交叉与协同平台,助力苏州市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能源装备产业生态,推动“绿色转型—智能制造—产业落地”三位一体协同突破。并面向“深地能源开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开发面向地下封存、氢储能和高温地热的核心装备与AI赋能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解决方案与技术标准,全面支撑我国绿色低碳科技体系建设。

“人工智能+未来”,触手可及

本次论坛设置了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与生命健康主题论坛、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与新材料主题论坛、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主题论坛。与会专家学者结合科研创新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围绕相关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AI不会取代医生,但会用‘透视眼’帮医生看见生命微观战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整合大湾区资源,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他带领科研团队打造AI驱动的智能手术导航系统,联动医院与企业加速临床落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谭蔚泓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推动生物医学从定性科学迈向定量科学。其中,可以通过智能解析数据,构建“超级大脑”,针对生物数据特殊性建立专门解析模型,已开发孤独症模型,实现对人体的精准认知,破译生命奥秘,应用于疾病预警、诊疗。

人体维生素D的80%—90%依赖阳光合成,仅10%—20%来自食物,但现代人部分阳光照射不足;而在传统补充方式中,紫外灯不安全且低效,口服易中毒、效率低。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瑛和团队经过近30年研究,研发出窄带LED光源,精准匹配维生素D合成高效波段,效率超90%,经动物和临床试验验证,对皮肤、眼睛安全,光补效率是药补的三倍。

如今,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院士林里,99位海内外院士亲手栽下的树苗早已亭亭如盖。风过时,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跨越国界的智慧共鸣,也在静静等待着更多科研成果新芽破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7/t20250714_s687440f0e4b0fca324a3a3b0.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