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金陵卫山河,刻下民族不屈的精神密码|浴血江淮河汉,驰骋华中敌后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江苏大地上先后发生了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驰骋江淮河汉,战斗在日伪军麇集的大本营;美苏等国友人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血洒江苏,共同谱写了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壮丽凯歌。
为铭记反侵略正义历史、缅怀在苏牺牲抗日军民,深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新华日报即日起推出“浴血江淮河汉 驰骋华中敌后”系列报道,以实地采访和无可辩驳的史实,生动展现中国军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抗日军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诠释伟大抗战精神和胜战密码,以80年来战地的今昔对比,展现在党的领导下江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激励全省人民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前几天,我们又爬了一趟南京江宁上坊镇马鞍山,发现数枚中国军队使用的子弹壳碎片!”7月10日深夜,听闻记者重访南京保卫战历史,连续寻迹40年的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长张定胜通过微信给记者发来一条消息。
2022年12月13日,为了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张定胜和3位寻研团成员登上坊镇马鞍山,意外发现当时遭到日军炮击的碉堡。“上面有触目惊心的弹孔,还有抗战时期守军留下的墨迹指令。”张定胜回忆说。
历史不会远去,真相不会磨灭。
发生在1937年底的南京保卫战,是在淞沪抗战失利后,中国军队从上海撤回保卫当时首都南京,与侵华日军展开的作战。血战9日,中国军民毙伤日军7000多人,南京城虽陷落,但中国军人用生命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铮铮誓言。
必败!必战!
南京虎踞龙盘、地势险要,是国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12月3日,侵华日军海陆空三面夹击向南京进攻。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记者看到了一份成文于1937年12月11日24时,有关“死守南京”的作战命令——“卫参作第44号命令”。命令第六条,清晰的红色笔迹写道,“各区阵地非有命令不得放弃”。
“这道命令打响了12月12日南京战场最后的战斗。可以说,这是一场必败的战役,但是也展现出了中国军民必战的勇气。”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南京保卫战全纪录》主编之一孙宅巍认为,这份由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向守城各部队下达的作战命令,在万分紧急中展现出中国军队视死如归、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南京、誓与南京共存亡的信念。
凝视作战命令,来自山东的“准大学生”李彦林久久不能平静。“守军多守一分钟,城内老百姓就能安全一分钟。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中,中国守军顶住了日军数十次进攻,有几次甚至还以极少的兵力将攻进城内的日军抵挡了回去,太不容易了。”刚刚填完志愿表的李彦林,开启了计划许久的“红色之旅”——第一站是南京,“现场重温这段鲜血染红的历史”。
除了守城护百姓,南京保卫战还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从事民国史研究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郭必强认为,南京保卫战从12月3日开始,12月7日进入全线激战,到12月12日奉命撤退之前,这整整9天时间内,守军以绝对劣势对抗凶残的日军,可歌可泣,延缓了侵华日军进攻的步伐,沉重打击了其嚣张气焰。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保卫战全纪录》主编之一杨颖奇也认为,南京保卫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抗战战略的实施,将日军的进攻方向引向长江流域,落入持久战的局面。而南京保卫战的作战实践经验与突围的血的教训,为中国此后的长期抗战积累了重要经验,为紧接而来的徐州、武汉等会战的作战部署和胜利突围,也提供了宝贵借鉴。
城市的记忆
7月9日正午,炽热的阳光洒在南京中华门斑驳的城砖上。志愿者刘晓平站在城墙下,仰望着砖石上深深的弹痕,向驻足聆听的游客讲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南京城墙,这座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城垣,像一位沧桑的老者,默默记录着六百多年的城市记忆。而在1937年的12月,它最后一次履行了军事防御的使命,见证了中华民族最悲壮的抗争。
每一次回忆和讲述都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12月12日上午8时,日军炮火开始集中轰击中华门段城墙。”烈日下,刘晓平边走边向来访者介绍,中午时分,开始不断有日军爬上残缺的城墙。中国守军并没有退缩,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继续抵抗,一直坚持到13日凌晨。“在南京城墙修缮时,我们还发现了在中华门段的武定门城防工事,工事内德式步枪、子弹刺刀仍在,射手遗骸保持战斗姿态。”
这些至死未退的士兵,成了南京保卫战最悲怆的注脚。关于战争的惨烈程度,郭必强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有待继续考证挖掘的细节:根据史料记录,雨花台曾经有炮台,但在南京保卫战后,炮台遗址却一直未能找到。
多年来,在明城墙神策门、中山门等处,在明故宫东华门、午朝门上,以及广泛存在于城郊的碉堡上,张定胜带领寻研团发现了数不胜数的弹孔。在张定胜看来,这些无声的遗迹,时刻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这是南京这座不屈服城市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刻入城市血脉的精神密码
盛夏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郁郁葱葱、万物繁茂。刻着“斗鸡闸”三个字的路牌静静指向校本部大门西侧一座西班牙风格小洋楼。这里曾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公馆,周恩来等中共代表曾在此与国民政府谈判并参加国防会议,共同制定中国抗日作战计划。
“1937年8月15日,日军首次空袭南京时,周恩来等人就在公馆地下室躲避轰炸。”在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看来,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奔走斡旋,最终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别是在南京沦陷后,新四军不久后挺进江南地区,开辟敌后战场,同时在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城内秘密发展地下党组织,开展隐蔽战线斗争。“历史证明,正是这种全民觉醒、共赴国难的伟大精神,最终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最黑暗的岁月。”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石城暗战”的智慧担当,早已融入南京的精神血脉。如今,南京以“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闻名,这里既有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又有引领时代的科技文化创新,950余万南京人民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找到归属。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一组中山门的今昔对比图静静诉说着历史变迁:1937年的黑白照片中,南京沦陷之际,侵华日军骑着战马举行“入城式”,铁蹄傲慢地踏过城门;而今日的中山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古老的城墙与现代都市交相辉映。
时常有市民游客在此久久驻足,凝神静思——这是城市的地标,更见证着一个民族从苦难到复兴的壮阔征程。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任重道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明慧 鹿琳 实习生 费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