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推进沿海生态修复 守护生物多样性家园
江苏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近年来,江苏持续加强陆海空间协同,开展海岸带生态整治修复,持续为生物多样性保驾护航,绘就出人海和谐、美丽共生的新画卷。
最近,在盐城大丰川东港美丽海湾,互花米草生态修复科研项目迎来关键突破。在275亩试验田里,试种的本土耐盐碱物种柽柳、碱蓬成功存活,不仅验证了这些本土物种在修复退化滨海湿地中的适应性与生态功能,更为后续大规模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范本。
盐城市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科科长倪怀玉说:“这次试验成功,为我们开展大规模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计划完成修复面积约 500亩,以科学施策、生态优先的模式最大限度保护本土生态基底,确保珍稀物种栖息安全。”
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因耐盐耐淹、繁殖力极强,迅速扩散后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从2023年开始,当地针对性采取“刈割+围淹”、人工挖除、翻根深埋等断根措施,防止互花米草再次生长。截至目前,今年的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已全部完成,治理面积达6.69万亩,面积相当于6000多个标准足球场。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彬说:“互花米草的治理工作,除了治,关键还得修复。我们计划在2-3年内完成治理,随后开展植被的修复,种植芦苇、盐蒿等本土植物,逐渐恢复潮间带的生物多样性,营造动植物生存的良好家园。”
放眼全省,“十四五”期间,江苏已累计完成整治修复滨海湿地5056.41公顷、岸线93.39千米,逐步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原真性。良好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陆生野生动植物,占地近1.9万亩的东台条子泥川水湾是国内首个在海岸带自然遗产地完成的生态修复湿地。今年,大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成群结队搬迁到此安家落户。
东台条子泥湿地鸟类调查员李东明说:“鸟怎么认可呢,就是它们能筑巢、能产卵、能孵小鸟,说明这个地方就适应了。去年,川水湾这一块我们记录上黑嘴鸥是600多巢。今年,两个岛屿,一个700多巢,一个200多巢,超过1000多巢。”
如今的江苏沿海支撑着全球最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承载着全球5000余万只候鸟的迁徙需求;麋鹿种群超8500头,是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海洋浮游植物173种,浮游动物57种,多样性分别达到“丰富”和“较丰富”水平。江苏在陆海协同的治理实践中,为生物多样性筑牢了生存屏障。未来,这片充满生机的海岸带,将继续书写人海和谐共生的新答卷,为全球滨海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守护贡献“江苏经验”。
记者│王鹏 李泽灏 陈忠耀 徐静瑄 姜晨光 杨尔希
来源:荔枝新闻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