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听·见︱整治AI“李鬼”,“有规定”更要“有实效”

2025-11-17 10:17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近日,网信部门集中整治了一批利用AI仿冒公众人物开展直播营销的违法违规账号,目前已累计清理相关违规信息8700余条,处置仿冒公众人物账号1.1万余个。这场重拳出击,也是对近期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演员被AI盗脸事件的有力回应。监管部门对AI滥用行为“零容忍”态度,再次表明,数字时代“李鬼扮李逵”的闹剧,不能再胡闹下去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AI换脸门槛降低,这一原本用于影视等领域的技术,如今却成为不法商家炮制AI“李鬼”、谋取私利的工具。屏幕上,熟悉的面孔热情洋溢地推荐产品,声音、表情、举止都与某位公众人物如出一辙,无数粉丝基于对公众人物的信任和“明星滤镜”,慕名下单,却不知道自己被蒙了。

肆无忌惮用AI生成他人形象和声音,并用于直播带货等,绝非仅仅“蹭流量”那么简单。此前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的AI形象被用于推销“深海多烯鱼油”,结果被查出产品仅是普通糖果。除此之外,奥运冠军、专家教授等公众人物也屡遭AI换脸带货。而带货视频中的商品多是山寨货,与宣传相差甚远。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已经突破了多条法律红线。不仅侵犯名人肖像权、声音权,又因虚假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规。此外,今年9月正式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也已明确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亮明身份”。可以说,面对AI“李鬼”,我们并非无法可依,而是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然而,无法回避的是,一些机构和组织之所以肆无忌惮,说到底还是存在侥幸心理。相对于违法代价来说,非法获利要丰厚得多。站在被侵权者一方,搜集侵权内容、固定证据、证明相关内容由AI生成,举证过程复杂且技术门槛高,起诉过程耗时费力。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这便助长了不法商家的嚣张气焰。特别是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渠道和商业交易的直接场域,必须成为治理AI乱象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但实践中,一些平台虽已升级AI内容识别系统,但仍有不少账号通过技术手段绕过审核,使得未标识的虚假内容得以传播,这也暴露出平台在技术审核、内容把关上的责任仍有压实空间。

整治AI仿冒乱象,离不开多管齐下的系统化方案。网信部门的专项整治传递了清晰的监管信号,但长效治理机制的建立更为关键。这需要技术开发者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离不开平台方运用内容识别技术和严格的审核机制筑牢防线;也提醒公众提升数字素养,对超乎寻常的“名人营销”保持必要警觉;更要求执法部门保持高压态势,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唯有法律亮剑、平台担责、社会协同,才能铲除AI“李鬼”滋生的土壤,守护每一次点击的信任。

面对AI仿冒名人带货这类新型网络乱象,也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意识到:技术本身并无善恶,AI的价值终究取决于使用者的选择与约束。整治AI仿冒乱象,不仅是为了保护今天的消费者和公众人物,更是为了守护一个真实、诚信、可靠的数字明天。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11/t20251116_s6919cccee4b069abf37194f4.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