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缘何成“新潮”
以前总觉得“传统”和“潮”是两条平行线,但其实,它们早就悄悄交汇了。22日落幕的第六届长三角文博会,江苏展区“国潮新风”板块,新华报业打造的“100个非遗生活家”项目,聚焦“非遗+生活”,构建可参与、可感知、可消费的非遗新生态,不仅现场吸引Z时代年轻人,且入选了“第三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放眼整个江苏,在上周宿迁的非遗市集,市民亲手体验扎染、面塑;淮安河下古镇的戏曲配水舞灯光秀,老戏新演,年轻人举起手机狂拍;南通大学的蓝印花布培训班,学员一个月做出100多件作品,传统手艺成了设计灵感库……在年轻人手中,“传统”的非遗都挺“潮”!
其实“国潮”早就不是简单贴个汉字、印个龙纹了。它更像一种生活方式的升级——比如在平江路穿汉服打卡的年轻人,不是为了复古,而是用今天的态度诠释美。滆湖高速服务区里,剪纸和现代舞同台,过路旅客边喝咖啡边看表演,文化就这么自然流进日常。
有人说国潮是风口,但它其实是土壤。非遗打铁花在南京七桥瓮夜空炸开金芒时,游客的惊叹和手机光海,比烟花更亮;海安的非遗集市上,绳结艺术和网红美食摆在一起,没人觉得违和。这种“混搭”不是生硬拼贴,而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一直藏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现在只是用新方式把它唤醒。
所以,“国潮”成“新潮”,归根结底是内核焕新——它不再是符号的简单挪用,而是传统与当代的一场深度对话。年轻人学习蓝印花布、剪纸、刺绣,并非为了尊古,而是以当下的视角和审美,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自信的表达,是文化血脉在新时代的自然觉醒。当传统真正走入日常,成为穿在身上、玩在手里、吃在嘴里、晒在朋友圈的生活片段,“国潮”的活力自然绵延不绝。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