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十四五” 你我共见证|建了四座博物馆,立体式传承非遗
今年11月22日,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正式落成,位于该博物馆南区三层的南通蓝印花布非遗博物馆同期落成并对外开放,这也是“十四五”期间由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开的第四家蓝印花布专题博物馆。
以蓝白为主色调、兼具乡土气息与艺术张力的民间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印染工艺的瑰宝。在启东蓝印花布艺术馆,服饰、桌布、门帘……错落陈列的蓝印花布制品琳琅满目。“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守住这份蓝白之美。很多人都说我‘捐’了一座又一座博物馆,但对我来说,只是把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和我们这代人的心血,安放到它们最该去的地方。”吴元新感慨地告诉记者。
2021年,位于吴元新出生地启东的蓝印花布艺术馆建成,他捐赠近400件作品全景展现技艺魅力;2023年,祖籍苏州相城区的艺术馆落成,承载“溯源与传承”双重意义;2024年,成长地崇川区的南通元新蓝纺织印染博物馆嵌入社区,成为“非遗走进日常生活”的实践样本;2025年冯骥才博物馆内的非遗馆,则是与文化界同仁共建的集群保护平台,依托高校学术资源开展研究研讨,推动非遗从“展示”向“研究+传承”深化。
加上此前建成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宁波慈城吴元新蓝印花布馆,已达六座。在他看来,这六座场馆绝非孤立地标,而是串联起技艺溯源、传承、创新与研究的有机整体,形成覆盖多地、贯通学界民间、连接传统现代的保护传播网络。
博物馆矩阵的背后,是吴元新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十四五”期间,是吴元新收藏研究和传承创新的黄金期,他累计收藏1万多件民间蓝印花布珍品及传统印染设备,开启系统性设计重构。他从代表性“凤”元素切入,整理民间凤纹打造《百凤图》;围绕“年年有余”寓意推出《百鱼图》;再收集蝴蝶造型完成《百蝶图》,几年间创作600多幅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吴元新将这些设计转化为丝巾、抱枕、背包等文创产品,让蓝印花布走出展柜融入日常。“非遗不能束之高阁,要让年轻人用得上、喜欢用,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是他创新的核心理念。
传承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他构建起家族、院校、社会、师徒四维立体传承体系。
家族传承是根基。吴家自1860年从苏州迁南通,七代坚守形成“四世同堂”盛景——98岁老母亲仍能演示技艺,他本人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领军,妻子、女婿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女儿吴灵姝获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小孙女也耳濡目染成为潜在传承人。
院校传承注入学术活力。他在清华大学设立传统印染工作室、在苏州大学带教研究生、在南通大学创办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及500平方米大师工作室,实现技艺与学术深度融合。
社会与师徒传承则拓宽传播边界。“十四五”期间,他牵头举办非遗培训班,覆盖20多个省区市主产区从业者,不少山区学员学成后返乡带动乡镇传承;作为中国文联“崇德尚艺巡回宣讲团”成员,他足迹遍布国内23个省区市,走进延安、红船干部学院等地分享传承故事;同时推动蓝印花布亮相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以展览销售彰显中国工艺魅力。“十四五”期间,他连续两次入选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江苏省作协组织实施的“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获得从北京到巴黎·中法人文交流特别荣誉奖、从北京到罗马·中意人文交流杰出贡献奖。
目前,吴元新已启动《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编纂工程,该项目入选中国民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样书卷已出版,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山东、湖南等4卷本正在编校,计划10至15年完成20卷编纂,实现文化系统留存。
“十四五”时期,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各地出台了地方非遗保护法规,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是发展关键。”吴元新深有感触,“政策扶持、资源倾斜、社会关注提升,为活态传承提供了沃土。我们才能安心深耕技艺、大胆创新,让这份蓝白之美从‘养在深闺’走向‘活在当下’。”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