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推动经济建设,保障和解决群众利益的需要。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
构建全民心理健康监测体系
从社会层面看,需要协同相关部门整合各方力量,整合各项资源、整合一切要素,为心理健康人员开展托底救助,从信息交流层面提供咨询服务,开展身心健康咨询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购买心理服务测评系统,保障心理测评有序开展。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明确心理监测和危机预警中的职责。建立健全测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心理危机事件应急演练,提升风险评估及心理危机应急干预处置能力。
从学校层面看,孩子心理健康十分需要关注,学校要积极构建校级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协调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信息技术教师等规范测评行为,形成监测合力。制定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和家长的分级支持行动清单,并有序执行清单内容;提升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帮助家长消除顾虑,进行个性化家庭指导,为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就医补贴;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健康建设,提升识别心理问题能力。
积极参加家庭教育系列活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面对孩子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调整焦虑状态,给予孩子支持和陪伴。
多方面协同联动层面看,多部门建立协作制度与流程,加强沟通与反馈。医疗部门应建立心理危机转介就医绿色通道,开展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宣传,对心理健康干预行动实施辖区清单管理,进行分域分级监控,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及时送医就诊,并从苗头现象加以干预和开展预防教育。用快速保障措施生命并在危机发生时,合力做好相关工作。
加强全民精神卫生专科建设
加强精神卫生专科阵地建设。建议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开设特色门诊,包括就医门诊、情绪障碍门诊、多动症门诊、手机沉迷门诊,对各个时期、阶段,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诊治,如亲子关系、行为问题、学习困难、沉迷网络游戏等。将问题进行划分,让专科更专,提高诊疗能力。建议综合三甲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开设儿童发育行为门诊、心理门诊,二甲以上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可建立儿童心理门诊、儿童心理保健门诊或发育行为门诊。
拓展精神卫生领域专科联盟
依托相关精神医学中心、儿童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三级医院等建立国家及省级、地区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中心,辐射带动县(区)域精神心理专科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区域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形成共同参与、相互转接的预防、诊疗、康复共同体。三甲精神专科医院派驻专科医师至各新设的精神心理科门诊,加强对医师的精神心理专业培训,提高全社会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及质量。同时派遣业务骨干,进修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及医疗技术。
筑巢引凤,广纳人才。加快全民精神心理学科人才培养,开展多方合作,开设精神卫生专业、专科,扩大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规范精神科医生认证体系。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对精神心理学科发展要有规划细则和方案,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其待遇和社会认可度,让更多优秀的医生愿意加入精神卫生这一领域。
构建心理健康服务协同体系组建团队全面摸排,建立社会心理健康档案。组建以社区、团队精神科医生、心理评估医生、心理治疗师为主,学校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师、校医广泛参与的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前期多开展线下会议,后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线上会议,针对心理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互相督导机制。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做好全面心理摸排工作,尽可能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调查样本,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同时为每一位被筛查的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由各社区、街道以及社会团体,医院医师共同管理,并做好长期随访工作。
开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呵护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进社区”主题活动,宣传和普及全员心理健康辅导知识,营造和谐、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提升项目对社区和家庭的辐射作用。依托社区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组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开展科普宣传和心理疏导。联合民政部门实行社区心理师负责制,进行有效沟通,方便社区工作者与社区居民交流,为社区居民沟通提供便捷渠道。
建立便捷、保密的就医途径。对心理异常信号被捕捉后,建议及时至医院就诊,对青少年而言,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心理疾病认知不足,因为担心在医院碰到熟人而存在羞耻感,所以会选择更为私密的私人机构寻求帮助。私人机构往往专业性差、收费高,不能给孩子提供更为专业的评估。针对上述问题,医院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尽可能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建立学校和医院有效的沟通桥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实行闭环管理,帮助困难家庭减少开销,为孩子提供更为专业的评估及诊疗。 (建湖县第三人民医院 洪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