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生物医药成果转化“资源触达难”,南京有个中心破解了这道难题

2025-09-22 10:01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菜菜 浏览量:0

不久前,香港理工大学团队揣着23个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项目,在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下称“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找到了跨区域转化的“落脚点”。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团队迅速响应,为其量身定制了涵盖项目对接、概念验证与金融支持的全链条转化方案,推动项目快速落地。

在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领域,“资源触达难”是普遍难题:高校科研团队守着核心技术,却不了解外部技术市场与应用场景;握着创新想法,却卡在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面对资源碎片化问题,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用一套“精准补位、全域共享”的方案,为这道难题提供有效“解法”。

南京大学教授李维勤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治疗领域钻研多年。这种被称为“消化系统急危重症杀手”的疾病,死亡率高达10%—30%。李维勤教授团队研发出“基于EN144的工程化外囊泡技术”,能精准靶向炎症通路,破解器官损伤难题。然而,团队在规模化生产、质控及药物注册等方面经验不足。

这么好的技术难道要烂在实验室里?李维勤记得,就在这时,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技术经理人主动上门来,不仅开放平台,还派技术专家全程参与项目的转化讨论,帮团队构建EVs深度蛋白质组底层技术,解决项目质控难题,协助团队提前进行药物注册申报,加速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过程。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用“专业转化经验+技术平台开放+专项资金注入”的组合模式,破解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困局。他们不仅提供转化经验分享、联通和监管的桥梁,还推荐团队申请了早期项目转化启动资金,获得了数百万元专项支持。有了这些托底,团队就能心无旁骛搞研发。如今,该团队的先导药物EVi—002已成功完成临床前研究,闯过了新药研发第一道难关。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开发治疗脓毒症和耐药菌感染的新药。

上海交通大学路慧丽团队遇到的“资金关”则是省外高校异地转化好技术时常会碰到的“硬钉子”。

路慧丽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已深耕了十余年,首次提出“细胞因子活性空间位阻掩蔽技术”,就像是给细胞因子装上了“精准导航”和“智能开关”:不仅能够将药物准确送达肿瘤组织,还可以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尽管项目前景广阔,但社会资本认为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风险过高,没人愿意投,关键的临床前研究资金眼看要断档。

转机又来自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主动“敲门”。分中心从早期项目转化启动资金里拨出数百万元,补上了路慧丽团队的“研发资金缺口”。

早期项目转化启动资金是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首创的专项资金,首期5年,每年1亿元,以科研经费的方式支持早期项目概念验证,项目孵化成熟后可转化为股权,重点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和验证难题。如今路慧丽团队已搭建起一系列肿瘤微环境响应型细胞因子前药管线,其核心产品BK—115已完成临床前研究。

更复杂的,是高端科研资源的跨区域整合。武汉大学疫苗研究院副院长徐可带领的广谱疫苗团队,就曾面临这样的困境:团队研发的新型流感疫苗,既需要临床前动物实验资源,又缺产业化对接渠道:找本地合作,产业基础不足;找省外合作,又怕资源对接断档。

“我们考察过多个城市,最终选择南京,就因为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全链条体系’。”徐可坦言,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是提供单一资源,而是化身“资源枢纽”,一边盘活高校的顶尖科研资产,一边对接产业端需求,让跨区域的资源协作不断档。

为了让异地协作更顺畅,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还在现代产业创新中心8号楼留了一间“高校共享办公室”,配齐了办公设备和基础服务。“我们的技术经理人每月来南京一次,不用临时找场地,跟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对接资金、产业需求都很方便。”徐可说。

目前,武大团队的3个广谱疫苗项目已进入临床前阶段,其中流感广谱疫苗项目已获得上市药企研发转化合作意向,分中心还通过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类似这3个团队的成功案例,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转化台账”里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分中心已与全国79所高校建立合作,累计遴选1467项科技成果,并成功推动49个项目落地转化。

能够吸引众多团队前来合作,关键在于分中心突破了传统“零散帮办”的服务模式,直击生物医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源痛点,构建了一套“缺什么补什么、异地资源无缝对接”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缺技术平台”,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搭建了涵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10个技术转化平台,从超高分辨质谱到脑机交叉平台,千万级设备对高校全面开放,让团队不再为“一台仪器卡半年”;“缺资金”,分中心拿出12亿元可支配资金,其中5亿元专门用于早期项目,“即使验证失败,也能帮团队及时止损”;“缺审批资源”,分中心建立“提前对接+专人代办”机制,已帮17个异地项目缩短报批周期,不让省外团队再“摸黑跑流程”;“异地沟通难”,现代产业创新中心里设高校共享办公区,79所高校都能享受到“家门口”的服务。

“成果转化难,是因为资源像散沙,现在分中心把技术、资金拧成一股绳,让本地和异地项目都能找到落地支点。”李维勤说。目前,该中心的模式已向长三角推广,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14个项目持续推进中。未来,分中心将构建“全国生物医药转化资源网”,帮助更多实验室成果,在适宜的土壤中落地生金。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9/t20250922_s68d09be7e4b0927d30e4215f.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