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德共济 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基层治理如老树虬根,深扎于文明的沃土,维系着整个社会的枝繁叶茂。其本质不在宏大的制度设计,而在于对人性本真的温情体察,对道德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这种治理智慧,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生存哲学,是民族心灵深处绽放的治理之花。
以情为基,构筑基层治理的温暖底色。中国传统社会素称“礼俗社会”,乡邻里巷间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生存智慧之上。当村口老槐树下飘着粗茶清香,当邻里炊烟在暮色中袅袅升起,这种质朴的情感流动便构成了最原始却最有效的治理资源。基层事务的处理,往往不需要冰冷的条文对照,而需要设身处地的共情能力。正如《礼记》所言“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将心比心的温度,正是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精神粘合剂。
以德为纲,织就基层治理的文化经纬。道德教化在基层社会具有春风化雨的力量。孔子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揭示出德治超越法制的特殊优势。在熟人社会的舆论场中,乡贤典范的感召往往比律令约束更具穿透力。这种道德传承不是简单的行为复制,而是将仁义礼智信的种子播撒在民众心田,使其在日用常行中自然生长。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成为集体记忆,当“远亲不如近邻”化为行动自觉,基层治理便获得了自我更新的文化密码。
以理为脉,贯通基层治理的永恒生机。这里的“理”既是天理人情的统一,也是治理规律的提炼。王阳明说“理者,气之条理”,在基层治理中,“理”体现为对民情的精准把握,对矛盾的辩证分析,对发展的动态平衡。它不是教条主义的生搬硬套,而是“因俗而治”的实践智慧。当治理者能像庖丁解牛般把握基层社会的肌理,在尊重传统与创新突破间找到平衡点,治理效能便会如源头活水,生生不息。这种“理”的贯通,使基层社会既葆有历史厚度,又充满现实活力。
基层治理的真谛,在于让制度生长在文化的土壤里,让规则浸润在情感的溪流中。它不是要消灭差异、整齐划一,而是要在纷繁复杂中培育共识,在流动变迁中守护根脉。当每个村落都成为文明火种的传递站,当每条街巷都回荡着道德共鸣的和弦,基层治理便不再是简单的行政课题,而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伟大工程。这种治理智慧,终将在新时代的沃土中开出更加绚烂的文明之花。(渠诺)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