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联系群众 扎实筑牢根基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群众是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联系紧不紧密,不仅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更关乎人心向背与社会根基的稳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重新审视并强化这种血肉联系,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更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联系群众是基层工作的“生命线”,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其工作本质是与群众打交道、为群众解难题。社区治理的妙招、乡村发展的点子,往往就藏在大爷大妈的闲聊里、田间地头的讨论中。比如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扶持政策,只有走进田间地头听农户说难处、问商户要建议,才能避免盲目投入,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再如,群众的诉求若长期得不到回应,小矛盾可能累积成大问题。基层干部主动上门倾听、及时调解,既能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更能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从而凝聚起共建共治的合力。基层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才能把这些藏在群众中的“民间智慧”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民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正反案例的启示依然深刻。回顾百年党史,联系群众与脱离群众的两种结果形成鲜明对比。正面典型如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面对经济封锁,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铸就了军民鱼水深情,为革命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上世纪60年代,焦裕禄扎根兰考,用“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赢得了百姓爱戴,兰考的面貌也因此改变。而个别地方曾出现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因忽视群众实际需求,不仅浪费了资源,更损害了干群关系。这些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事业就能顺利推进;反之,若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再完美的计划也会落空。
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在变与不变中筑牢联系。进入新时代,互联网普及让群众表达渠道更便捷,利益诉求更多元,基层治理的挑战更复杂。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核心原则不能变,变化的只是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既要坚持“面对面”交流,定期开展“敲门行动”“庭院座谈”,用“拉家常”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也要善用“线上+线下”的沟通桥梁,通过线上平台及时回应。既要在“服务型”转变中强化联系,推动基层干部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也要让群众成为自我管理的主角,“让群众说了算”,既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更能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基层是一片广阔天地,群众是最坚实的依靠。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当以历史为镜,以民心为秤,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让“紧密联系群众”这一传家宝在新征程上焕发新的生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最坚实的基层根基。(南京江北新区长芦街道 吴佳伟)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