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以“铁纪监督”护航,让“紧日子”常抓长效

2025-05-23 12:58 来源: 供稿 编辑:青鸾 浏览量:0

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官场,当《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修订版重磅出台“紧日子”三个字再次成为党政机关作风建设的高频词。从“严禁无实质考察调研”到“工作餐禁高档菜肴”,这些刚性约束不是苛责,而是对“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践行,是对“为民理财”初心使命的回归。党员干部唯有将“紧日子”刻进思想深处、化为行动自觉、织入监督网络,才能让“俭朴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以作风之“清”涵养政治之“明”。

以“深学细悟”固本,让“紧日子”入脑入心。“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新修订《条例》的出台,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再部署。党员干部要把学习条例作为必修课,在“深学”中明晰边界,在 “细悟”中校准方向。就像延安时期“窑洞对”里的深刻对话,唯有把“甲申三百年祭”的警示刻在心头,才能避免重蹈“由俭入奢易”的覆辙。学深悟透需下足 “三个功夫”。一在“原文学”中寻根,逐字逐句研读条例修订前后的差异,从“新增”“删除”“调整”中读懂党中央纠治“四风”的坚定决心;二在“案例学”中警心,通过剖析违规吃喝、豪华采购等典型案例,算清“政治账”“经济账”“民心账”,让“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成为过街老鼠;三在“研讨学”中共鸣,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开展“紧日子大讨论”,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在思想碰撞中入脑入心。唯有将条例精神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才能从源头上铲除铺张浪费的思想土壤。

以“躬行践履”立范,让“紧日子”见行见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是无声的命令,过“紧日子”能否成为常态,关键看“关键少数”能否当好“头雁”。从周恩来总理用餐时连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到焦裕禄“补丁摞补丁”的被褥,老一辈革命家早已用行动诠释了“俭以养德”的真谛。当下更需从三方面躬行践履:日常小事上,从节约纸电、严控接待标准等细节彰显作风之实;决策部署中,坚守项目审批必要性、设备采购实用主义等底线,让经费聚焦民生;示范引领时,带头公开经费、发出节俭倡议,以“头雁效应”带动“紧日子”成习惯。

以“铁纪监督”护航,让“紧日子”常抓长效。“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再好的制度若缺乏监督,也会沦为“稻草人”。过“紧日子”必须织密监督网络,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形成“不敢浪费、不能浪费、不想浪费”的长效机制。要构建全周期监管链条,将“紧日子”嵌入经费审批、项目实施等环节,通过大数据监控“三公”经费、推行项目绩效挂钩,源头堵塞浪费;创新监督方式,以“点穴式”督查直击顽疾,借“智慧监督”平台实现群众与科技监督联动;强化问责震慑,建立“负面清单”明确违规情形,通报典型案例倒查责任,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成为刚性约束。以铁纪实招让勤俭节约从“倡导”变“必须”,筑牢事业“俭朴根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从延安窑洞里的粗茶淡饭,到新时代餐桌上的“光盘行动”,勤俭节约始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当以新修订《条例》为镜,在“深学”中筑牢思想防线,在“躬行”中彰显公仆本色,在“严管”中涵养清风正气,让“紧日子”拧出干事创业的 “精气神”,铺就民生幸福的“小康路”,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赢得党心民心的“大丰收”。(大厂街道山潘新村社区 刘卉)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