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与群众路线深度融合:开辟基层党建新范式
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基层党建作为党执政根基的“压舱石”,正经历着从“守正”到“创新”的深刻转型。2025年,数字化技术全面渗透社会治理领域,为基层党建带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图景。唯有以技术赋能激活传统优势,以群众路线校准改革方向,方能构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基层党建新生态。
数字赋能:重构基层党建“智治”生态
2025年的基层党建正从“互联网+”迈向“智能+”新阶段。数字技术已从“工具”升级为“引擎”,重塑着组织形态与工作逻辑。在“智慧党建”平台上,党员教育管理突破时空壁垒,线上线下融合的组织生活让学习更精准、互动更高效;区块链技术嵌入党员发展、党费管理等关键环节,以“不可篡改”的特性确保党务工作透明化、规范化。
然而,数字化转型绝非“技术堆砌”,而是技术与制度的深度耦合。部分地区探索的“党建数字孪生”模式,通过构建虚拟与实体党组织“双轨映射”机制,既释放了数字技术的敏捷性优势,又守住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底线。未来,基层党建需筑牢数据安全“防火墙”,警惕“技术万能论”陷阱,让数字化成为提升治理效能而非替代政治属性的工具。
群众路线创新:数字时代党群关系的“双向奔赴”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是基层党建的“生命线”。2025年的群众路线实践呈现出两大转型: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依托民生大数据预判群众需求,变“等问题上门”为“送服务到家”;从“单一主导”到“多元协同”,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浙江某地创新的“党群连心码”机制,堪称数字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注脚。群众扫码即可一键反馈问题、实时评价服务,系统通过算法生成“民情热力图”,引导党组织精准施策。同时,“红色物业”“党建+养老”等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身边,让党的关怀可感可触。这些实践证明,数字化非但未疏远党群关系,反而以更高效、更透明的渠道架起了“连心桥”。
锻造骨干:打造“政治+技术”双过硬队伍
基层党建的成效,归根结底取决于干部队伍的“含金量”。2025年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需兼具“三种能力”:政治定力,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数字能力,熟练运用技术工具赋能治理;专业能力,在组织动员与服务群众中展现专业素养。某地推行的“全科书记”培养计划,通过轮岗锻炼、专题培训、实战演练,让基层干部从“单一能手”变为“复合多面手”。
考核机制亦需同步革新。某省“党建KPI三维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创新度、目标完成度“三线合一”,既避免数字化考核的形式主义,又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同时,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为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基层党建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实践。它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以数字技术激活红色基因,以群众路线校准改革航向。未来,唯有坚持政治性与技术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方能构建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江北新区长芦街道 顾婷婷)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