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要“实”字当头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征程中,作风建设始终是关键一环。从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其背后是共产党人直面问题的勇气与自我革命的决心。然而,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问题导向若想真正转化为实效,需在思想、制度、行动层面协同发力,让“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让作风建设从“纸上”落到“地上”。
思想破冰,校准为民坐标,筑牢行动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问题导向的“落地”首在思想“破冰”。现实中,部分干部存在“过关”心态,将填表交差视为问题解决;有的干部政绩观错位,把群众冷暖简化为数字指标;还有的干部面对矛盾畏首畏尾,选择绕道而行。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初心蒙尘、使命模糊。思想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动上的“跑偏”。唯有以“人民至上”为标尺,将“解决问题”作为行动铁律,才能避免“问题导向”沦为空谈,方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践行初心、诠释忠诚。
制度固本,织密责任网络,激发担当动能。制度是作风建设的“压舱石”,问题导向的“落地”需以制度刚性压实责任链条。一方面,要聚焦责任贯通,破除推诿扯皮的“中梗阻”。通过健全跨层级、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职责边界,形成“问题共查、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攻坚格局。另一方面,要聚力监督下沉,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裁判员”。借鉴“码上监督”“扫码评议”等创新实践,将科技手段融入监督网络,打通民情直通渠道,让整改成效由群众说了算,彻底铲除“指尖形式主义”“数据注水”的生存空间。
行动突围,强化激励保障,厚植实干氛围。行动是作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导向的“落地”终须以实干破题。现实中,部分干部因担心“问责”而不敢为,因顾虑“出错”而不愿为,导致问题久拖不决。破解这一困局,需以激励保障为实干者“撑腰鼓劲”。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闯敢试者“松绑减负”;同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通过正向激励让“担当者”得实惠、受重用。对在问题整改中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推诿塞责者严肃问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生态,让实干担当成为作风建设的主旋律。(葛塘街道长城村单杰)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