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季“避雷”关键在认准官方渠道
教育部发布预警: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上当受骗(6月28日,法治日报-法治网)
盛夏蝉鸣中,高考录取的大幕徐徐拉开,千万家庭翘首以盼。然而,当学子们在志愿填报的海洋中奋力划桨时,不法分子也正伺机撒下欺诈的渔网。从伪造的“内部指标”到山寨的招生网站,从高价“志愿专家”到虚假“录取通知”,招生季的陷阱令人防不胜防。破解困局的密钥究竟何在?答案清晰而笃定:招生季“避雷”,关键在认准官方渠道。
近年来,招生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触目惊心。某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对录取规则的不熟悉,打着“内部关系”“特殊指标”的幌子,以“降分录取”“计划外补录”为诱饵,骗取高额钱财。2023年,考生赵某因轻信“花钱可买入学指标”的谎言,被诈骗40600元,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一些机构和个人,通过仿冒官方网站、注册近似名称的App,发布虚假招生信息,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付费服务。更有甚者,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用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的入学通知书冒充正规录取通知,误导考生选择。这些乱象不仅严重损害了考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更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挑战着教育公平的底线。而在乱象背后,隐藏着的是不法分子对利益的贪婪追逐,以及考生和家长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焦虑与侥幸心理。
在波谲云诡的招生季,官方渠道如同定海神针,为考生和家长指明方向。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2025高考护航行动”,已协调互联网平台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权威标识,让考生和家长能够快速识别正规信息来源。同时,考生可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查询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核实本年度具有招生资格高校的基本情况,从源头上杜绝野鸡大学的陷阱。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每年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录取情况等详细数据,高校也会通过官方渠道介绍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这些官方发布的信息,不仅全面、准确,更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是考生和家长进行志愿填报和录取查询的可靠依据。此外,“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及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考试机构均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参考服务,以公益之心助力考生科学决策。从法治层面看,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严格遵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三十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确保招生工作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运行。而那些非官方渠道的虚假信息,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公然违法违规,一旦轻信,考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将难以得到保障。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招生诈骗的手段可能会更加隐蔽和复杂。但只要我们牢牢抓住“认准官方渠道”这一关键,就能有效防范风险。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摒弃侥幸心理,切勿被“捷径”“内幕”等字眼迷惑。在查询招生信息、填报志愿、查询录取结果等各个环节,都要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官方咨询电话等正规途径获取信息,做到“不信非官方之言,不扫不明之码,不点陌生链接”。
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官方渠道的建设和宣传,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招生政策和防骗知识,提高考生和家长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同时,要持续加大对招生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联合网信、公安等部门,对虚假招生信息、诈骗网站和账号进行清理整治,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此外,高校和中学也应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将防诈骗教育纳入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念,理性看待招生录取。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方联动的防范机制,才能为考生营造风清气正的招生环境。
招生季的“避雷”之路,看似艰难,实则有径可循。当官方渠道的权威信息如明灯照亮前路,当考生和家长的防范意识如铜墙铁壁坚不可摧,那些潜藏在暗处的招生骗局必将无所遁形。我们家长、学子、社会各界以官方渠道为舟,以理性和智慧为桨,在招生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驶向理想学府的彼岸。(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