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走深走实民生“最后一公里”

2025-07-29 08:52 来源: 供稿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民生建设锚定了“精准坐标”。民生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终究要靠干部的脚步去丈量。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一线落实彰显担当作为,以长效监督护航民生福祉,为新时代晕染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思想破冰,挣脱“政绩思维”桎梏。民生工作的本质是“枝叶关情”,但少数干部却将其异化为“政绩秀场”。一些地方存在“重显绩轻潜绩”的倾向,如修广场、造景观急于求成,却对养老床位缺口视而不见、学区配套不足等“慢功夫”事项拖延应付,暴露出扭曲的政绩观对民生资源的吞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员干部当清醒认知:民生工作的“保质期”,才是丈量政绩的“试金石”。唯有跳出“政绩盆景”的迷思,以“钉钉子”精神戒除虚浮,从根源上铲除功利思维的土壤,方能让民生举措真正扎根民心土壤。

行动落实,锤炼“一线实干”担当。“脚下沾泥”方能“心中有数”。民生难题的破解,从来不在会议室的方案里,而在踏破门槛的走访中。面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协调难”,敢于牵头联动多部门破解利益梗阻;遇上就业帮扶的“最后一公里”,主动搭建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的桥梁;针对教育医疗资源不均的“老大难”,舍得投入、勇于创新打破资源壁垒。担当不是“喊口号”的表态,党员干部只有将“为民初心”转化为“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较真碰硬,才能有效打通政策落地的“中梗阻”,确保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能精准到位,惠及民生。

监督长效,筑牢“民生福祉”堤坝。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到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从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到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民生工作既要“救急”更要“谋远”。防止“雨过地皮湿”,需靠制度机制扎紧责任链条。建立民生问题动态清零机制,让解决措施不打折扣;完善民生投入长效机制,让资源保障持续有力;健全群众评价反馈机制,让民生成效由群众说了算。只有将原本松散的“软作风”彻底转化为具有刚性的“硬约束”,将群众“口碑”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硬指标”,才能让民生幸福的画卷越绘越绵长。(江北新区长芦街道吴巧巧)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