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网信部门大力整治假冒仿冒“自媒体”账号

2025-08-01 07:58 来源: 供稿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李鬼”仿冒李逵的闹剧,在水浒传中不过是笑谈;而在当下网络空间,一批顶着“XX报”“XX官方”名头的假冒仿冒“自媒体”,却早已跳出虚构情节,演变成扰乱社会秩序的现实公害。网信部门近期依法处置3008个违规账号的雷霆行动,正是向这些网络“李鬼”亮出的法治利剑——网络空间绝不是假冒者兴风作浪的法外之地,任何试图蹭公信力、盗权威性、扰秩序者,都必将付出代价。

这些“李鬼”账号的套路虽多,本质却如出一辙:要么盗用新闻媒体的名称标识,像“动态新闻”“上海午报”之流,披着“新闻”外衣散播不实信息,用虚假公信力搅乱信息场;要么冒充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安徽省教育考试招生院”类账号借招生考试之名引流牟利,拿家长考生的焦虑当生意,堪称“趁火打劫”;要么蹭地方文旅、邮政等公共品牌的热度,“日照文旅推荐官”“邮政精选”等账号未经授权却摆起“官方”架子,靠混淆视听收割流量,既坑了消费者,更损了公共品牌的公信力。从信息传播到市场秩序,从教育公平到消费权益,这些“李鬼”所到之处,皆是对正常社会肌理的啃噬。

整治网络“李鬼”,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法律法规早已划出红线:《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明确禁止冒用机构名称,《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更对账号仿冒行为亮明底线。网信部门此次处置3000余个账号,既是对法律条文的刚性执行,更是对公共利益的坚决捍卫。试想,若任由仿冒账号打着“官方”旗号招摇撞骗,教育招生的公平性将荡然无存,公共品牌的公信力将被透支,普通网民的知情权、财产权更无从保障。唯有以“零容忍”态度清剿“李鬼”,才能守住网络空间的法治底线与公序良俗。

清除网络“李鬼”,既要雷霆手段,更需久久为功。平台必须筑牢第一道防线,在账号注册、内容发布环节就擦亮眼睛,让仿冒者无机可乘;执法部门要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个、查处一个,让“李鬼”们付出远超收益的代价;更需激活公众监督的力量,让每个网民都成为“捉鬼人”,通过举报渠道让隐藏的仿冒账号无所遁形。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容不得“李鬼”肆意横行。唯有法律亮剑、平台尽责、公众参与,方能让“李鬼”无处藏身,让真实、可信、有序成为网络空间的常态,让这片家园真正清朗起来。(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