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作风坐标 破解基层工作三大考题
“常照作风之镜”“破除基层工作‘临时心态’”“政绩不在痕迹里”,这三个引发广泛共鸣的热点文章,精准戳中了当前基层治理中的痛点堵点。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能否答好这三道“必答题”,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效能与群众的获得感。唯有以作风建设为根本遵循,以破除错误心态为关键突破,以摒弃形式主义为实践导向,才能让基层工作真正扎根群众、服务群众。
常照作风之镜,方能守住基层工作的“初心底线”。作风是基层干部的“立身之本”,更是连接群众的“情感纽带”。这面“作风之镜”,一面映照着党章党规的“刚性准则”,要求干部时刻绷紧纪律之弦,杜绝“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歪风;另一面映照着群众期盼的“民生温度”,提醒干部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现实中,有的基层干部面对群众诉求“冷硬横推”,把“这事不归我管”挂在嘴边;有的在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敷衍了事”,满足于“做了”而非“做好”。究其根本,正是因为没有常照作风之镜,让“初心”蒙尘、“使命”褪色。常照作风之镜,就是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定期检视工作中的偏差,走访群众时是否带着“真心”,解决问题时是否拿出“实招”,面对困难时是否保持“韧劲”。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中不偏航、不走样,始终守住为民服务的初心底线。
破除“临时心态”,才能激活基层工作的“内生动力”。“临时心态”是基层工作的“隐形杀手”,它让干部把岗位当“跳板”、把责任当“负担”,最终导致工作“悬空落虚”。在基层,“临时心态”的表现五花八门,有的驻村干部抱着“任期一满就走”的想法,不愿深入调研、谋划长远;有的社区网格员觉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对群众反映的“小事”视而不见;有的项目负责人秉持“熬到验收就行”的态度,忽视工程质量与后续维护。这种心态不仅会延误工作推进,更会凉了群众的心。破除“临时心态”,既需要“思想引领”强根基,通过主题党日、先进事迹宣讲等活动,让干部明白“基层岗位无‘临时’,为民责任无‘期限’”;更需要“机制保障”激活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口碑”“实绩成效”纳入考核重点,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得实惠”。当干部意识到“每一份付出都有价值、每一项工作都有意义”,“临时心态”自然会被“担当精神”取代,基层工作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摒弃“痕迹主义”,才能凸显基层工作的“实绩成色”。“留痕”本是为了记录工作、总结经验,但若异化为“痕迹至上”,就会让基层干部陷入“文山会海”“材料堆里”,背离工作的本质。如今,有的基层为了“迎检”,把大量时间花在制作精美台账、拍摄“摆拍”照片上;有的考核只看“材料厚度”,不看“工作实效”,导致干部“把精力用在‘纸上’,不用在‘事上’”。这种“痕迹主义”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更让工作脱离群众、失去实效。要摒弃“痕迹主义”,就要树立“实绩导向”的考核标尺,考核干部时,多到田间地头、社区院落听听群众的“真心话”,少在办公室看“漂亮材料”;评价工作时,多关注“问题是否解决、群众是否满意”,少纠结“记录是否完整、照片是否精美”。当“痕迹”让位于“实绩”,基层干部才能从“材料堆”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让基层工作的“实绩成色”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常照作风之镜是“思想根基”,破除“临时心态”是“行动关键”,摒弃“痕迹主义”是“成效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唯有锚定作风坐标,把这三道“考题”答深答透,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务实担当,让基层治理充满温度、富有实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