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一场“艺术与人民”的双向奔赴
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江苏省文旅厅主办的“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系列巡演,在启东、丹阳、京口连演三场。九个月来,江苏省戏剧学校作为活动承办单位之一,统筹这支流动的艺术队伍足迹遍布南京雨花台、江宁、溧水、高淳、六合五区,深入南通、徐州、镇江等多地,以16场精彩纷呈的惠民演出,将数万人次的掌声与欢笑镌刻在江苏的江海河畔、古城街巷。
精品荟萃、精准惠民
让艺术真正“接地气”
10月31日晚,丹阳市文化城四楼百姓剧场的聚光灯骤然亮起,随着开场歌舞《江河交汇 茉莉花开》的旋律响起,由江苏省文旅厅主办,省戏校牵头的“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的第15场演出拉开帷幕。
“我们统筹节目,有几个原则:接地气、脱土气、聚人气、扬正气。”作为本次巡演的统筹负责人、省戏校教学实践科张少君老师这样总结。他透露,每场演出的节目单都不是简单拼凑,而是基于近年来江苏省文华奖、五星工程奖等获奖作品库,涵盖戏曲、舞蹈、杂技、民乐、木偶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群众喜好精心编排而成。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匠心独运的舞台呈现,每一地演出,都留下独具风韵的艺术记忆。
在启东,开场节目是充满江海风情的《潮启江海》;在京口和丹阳,则有融合地方文脉的《江河交汇 茉莉花开》;南京雨花台专场以江苏省戏剧学校“毛毛虫”打击乐团的《献礼》拉开序幕,青春激越的鼓点瞬间点燃全场;如皋场次中,木偶短剧《夫妻观灯》活灵活现,生动展现传统民俗魅力;溧水场次中,扬州清曲《扬州小巷》那温婉细腻的唱腔,尽显千年来的古城新貌。
戏曲板块更是名家云集,经典频现。梅花奖、白玉兰奖双得主陶琪老师带来的越剧《西厢记·琴心》,一开口便惊艳全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甜美的嗓音让观众沉醉其中;京剧《红灯记》选段“光辉照儿永向前”由一级演员李正华演唱,激昂慷慨,彰显国粹魅力;淮海戏《三拜堂》、黄梅戏《打猪草·对花》、柳琴戏《走娘家》等轮番登场。张少君说:“到盐城、连云港,老百姓喜欢偏北方的剧种,我们就安排淮剧、淮海戏;到启东,虽然地处江苏,却流行越剧、黄梅戏,演出中就会配备这些剧种。老百姓觉得‘够味’,才说明我们真的‘接地气’。”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时代的写照。如巡演中的小品《十八个爸妈一个儿》改编自“中国好人”李彬的真实事迹,以充满烟火气的叙事,展现退伍军人三十载赡养战友父母的信义情怀,感人至深;舞蹈《莲》以群体造型勾勒莲韵清姿,舞者衣袂翩跹,绘就一幅水墨丹青般的江南画卷。
名家新秀师生同台
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茉莉花开”不仅是精品展示的窗口,更是艺术传承的课堂。“省戏校承办的‘茉莉花开’巡演活动最大亮点就在于,每场演出都确保既有梅花奖演员、白玉兰奖演员参与,也不乏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呈现,更有我校师生一起登台演出。”省戏校副校长董红介绍。
庄博凯是省戏校今年刚从中国戏曲学院引进的青年教师。在启东专场和镇江专场,观众们都被这位帅气小伙表演的昆曲《玉簪记·琴挑》所倾倒。这是他以教师身份首次参与巡演。“能和梅花奖得主同台,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学习机会。”他说,“这样的演出,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既是对教学的检验,也是对舞台经验的积累。”庄博凯表示,省戏校坚持“师生同台、以演促教”,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最近我在教学生的,也正是我所演出的这段《琴挑》。舞台是最好的老师。”
丹阳专场中,一段锡剧《双推磨》唱出了青春的稚气和可爱,也让观众们看到了戏校学子的天赋和灵气。两位小演员分别是来自省戏校“21级苏州锡”的学生张俪薰和朱振瑜。张俪薰从小学戏,曾两次荣获中国剧协授予的“小梅花”奖,她说:“虽然《双推磨》学习时间不长,但演出次数多了,对人物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朱振瑜则表示,从“不知道怎么唱”到“理解人物情感”,是舞台让他真正走进了戏里。
在南京六合专场,淮海戏《三拜堂》选段由梅花奖得主许亚玲演唱,她醇厚的唱腔、精湛的表演,让年轻演员受益匪浅;在溧水专场的柳琴戏《走娘家》中,省戏校柳琴戏专业学生与梅花奖演员王晓红同台演出,感受传统戏曲的舞台魅力。在雨花台区专场中,省戏校教师、梅花奖得主、京剧名家李奕洁与学生们同台献艺,在实战中锤炼演技。
“我们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舞台。这样的活动,正是教学与实践的最佳联通。”省戏校党委书记穆峰表示,通过巡演,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教师们也在舞台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反哺课堂教学。
“名家带新秀、师生同台”的演出模式,为艺术生生不息、薪火传承写下生动注脚,而这种“传帮带”模式,不仅体现在戏曲领域。在启东、丹阳、镇江的三场巡演中,著名相声演员博林作为特邀嘉宾,与连云港歌舞剧院的青年演员葛乙瑾搭档,演出《欢歌笑语》。博林在采访中说:“我是南京女婿,十分荣幸能为江苏老百姓做点事。”他在每场演出中都会加入“现挂”,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演员走到哪,就要把当地的特点说出来,观众才会更高兴。”
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奔赴”
艺术与人民深度对话
“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不仅是一场舞台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群众文艺的生动实践。在巡演中,群众文艺作品与专业艺术表演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这场文化盛宴的绚丽画卷。
胡琴联奏《弦歌四方》由来自南京市高淳区文化馆的陈晓菡倾情演绎,她运用高胡、板胡、二胡、京胡分别演奏了广东音乐《步步高》、影视音乐《猪八戒娶亲》、黄梅戏《女驸马》和京剧曲牌《夜深沉》等四种不同风格的乐曲,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无限魅力。“这次巡演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与人民的紧密联系。”陈晓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够站在这样的舞台上,与基层观众面对面交流,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和宝贵的财富。”她提到,自己从小学习二胡,至今已有32年,虽未成为专业演员,但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人,备感荣幸和满足。
其他群众文艺作品如江宁专场的小品《生日聚会》、如皋专场的舞蹈《暖心花》等,均曾在“群星奖”“五星工程奖”等评选中获奖,它们以贴近生活的题材、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巡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如盱眙县黄梅剧团副团长、二级演员戎慧所说:“无论是专业院团的经典作品,还是源于生活的群众文艺创作,都让观众看到了艺术的多样式展现和舞台上的魅力。”这些作品源于生活、反哺生活,让基层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场又一场的“茉莉花开”巡演,不仅把戏送到了全省百姓的家门口,更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丹阳专场的工作人员、丹剧团演员倪开朗介绍,他们通过戏迷群发布演出信息,让观众自主领票。“我们把消息发到群里,想看的自己来领票,这样来的人都是真正想看的。”他说,观众中有老年大学的学员、乡镇业余团体的成员,甚至有小学生在家长陪伴下前来,“年龄跨度从十三四岁到八十岁都有”。
“‘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活动,让洪蓝老百姓不出家门就欣赏到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大家赞不绝口。”来自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文旅办的政协委员刘长力,言语中透露出当地百姓观看演出后的兴奋之情。群众参与的热情在互动环节中尤为凸显。每场演出设置“大众评审”环节,观众通过扫描节目单二维码,为喜爱的节目和演员“打call”,文化惠民从“单向输送”转向“双向奔赴”。
丹阳市青年观众刘曼利说:“今晚的节目艺术水准很高,我们平时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么专业的演出。”她表示,自己最喜欢看话剧,一有好的演出她就会去看,“哪怕是坐高铁到南京、上海也会去”。退休职工张伟华则对木偶戏《偶趣盎然》印象深刻:“我这么大年纪,第一次现场看到木偶戏,还会变脸、喷火、书法,特别震撼。”她说,这样的演出在丹阳并不多见,“希望以后经常能有”。
省人大代表、丹阳市延陵镇卫生院护理部主任赵俊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也非常爱好戏曲。这些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能够激发积极向上、弘扬正气的正能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意义。”
九个月,十三地,万千掌声。由江苏省文旅厅主办的“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计划通过813场演出,将文艺精品送至全省95个县(市、区)和718个乡镇。今年2月启动以来,县(市、区)专场演出已在13个设区市开展83场,并进行7场直播,覆盖线上线下观众超80万人次。这不仅是一场文化惠民的实践,更是一次艺术与人民、传统与时代、教育与舞台的深度对话。它让舞台精品走出剧场,融入市井巷陌;让群众文艺焕发光芒,激活基层文化生态;让艺术薪火代代相传,照亮传承之路。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