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以“考核”关闭“跑步机”干部“自嗨”动力源

2025-11-06 07:04 来源: 供稿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半月谈》近期报道的基层“跑步机现象”,以“远看满头大汗,近看原地踏步”的生动比喻,戳中了部分干部“忙而不实、虚功自嗨”的痛点。这些干部深陷“文件闭环即工作闭环”“材料厚度即实绩高度”的误区,将精力耗在“表演式忙碌”上,让政策空转、民生落空。校准考核“指挥棒”,把“虚指标”换成“实标尺”、“过程量”转为“结果值”,关闭“跑步机”干部的“自嗨”动力源,让干部队伍回归“实干为要”的本质已成当务之急。

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差是催生“跑步机”干部“自嗨”的核心动力源。当“十张精美PPT胜过一件民生实事”“留痕台账替代实际成效”成为潜规则,干部自然会选择“在跑步机上假跑”而非“在实干路上真行”。当“报送率”“开会次数”“APP注册量”等易量化的“过程指标”成为硬任务,“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难统计的“结果指标”沦为软要求,干部便会本能地选择“做容易考核的事,而非群众需要的事”。同时,“干得好不如写得好”的导向进一步放大“自嗨”倾向。让“笔杆子”成了“摇钱树”,也让更多干部陷入“材料内卷”,形成“做实事不如造材料”的“自嗨”传染链。

破解“跑步机”现象,首要之举是重构考核体系,减少“台账完整性”“会议出席率”等过程指标,将“群众信访化解率”“民生项目完工率”“产业增收幅度”等结果指标纳入考核核心,且权重不低于60%,倒逼干部从“办公室写材料”转向“田间地头解难题”。同时,要强化考核的“群众话语权”。引入“群众现场评议”,邀请村民、商户代表对干部实绩进行“打分+质询”,若群众满意度低于70%,直接取消评优资格。打破“材料说了算”的惯性,让干部明白“自嗨没用,群众认可才管用”,从根本上切断“材料套利”的路径。

此外,要让激励向实干者倾斜。将财政奖补、职级晋升与“实干实绩”直接挂钩。对长期在一线解决难题的干部,优先晋升职级;对民生项目成效显著的,给予专项奖励。这种“干得好就有奔头”的导向,能让“踏实干事”成为干部的自觉选择,而非“无奈之举”。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正向激励”的配套机制,为实干者撑腰鼓劲。对于在民生项目推进中,因政策界限不明确、探索创新出现失误的,不予追责。通过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的环境让干部放下“怕出错、不敢干”的包袱,不再选择“跑步机上假跑”,而是敢于“在实干路上真闯”。

考核革新的最终目标是让干部回归“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干”的方向必须是群众需要的方向,“明”的标准必须是群众满意的标准。当考核标尺对准民生,干部的脚步就会贴近群众;当“自嗨”的动力被关闭,实干的热情就会点燃。大地不会说谎,群众不会看走眼。那些把“水泥砌进墙里”而非“抱着水泥跑圈”的干部,那些把“汗水滴在土地上”而非“洒在PPT上”的干部,终将被群众铭记。新时代需要的不是“跑步机上的表演者”,而是“为民路上的实干家”。以考核革新破除“自嗨”积弊,让每一名干部都能“跑”在为民办实事的赛道上,才能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让政策的“天线”真正接通民生的“地气”,让群众的笑脸成为干部最珍贵的“政绩”。

(作者:杨志 )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