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嵩县黄庄——隐藏着历史文化的村落

2025-08-07 08:18 来源: 供稿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嵩县黄庄——隐藏着历史文化的村落

画境初逢

黄庄深处隐村落,

三合人家画里藏。

三百墙垣铺彩卷,

千寻笔墨绘农桑。

青山作底风添色,

碧水为邻画溢香。

不用丹青寻胜境,

推门便是旧时光。

墙间春秋

粉墙三尺绘流年,

四季风光入画笺。

春到桃溪浮落瓣,

夏临荷沼起清涟。

秋田稻浪翻金穗,

冬舍炊烟绕雪檐。

稚子追蝶墙畔过,

恍疑画里走飞仙。

艺染乡居

石径蜿蜒接画檐,

农舍参差墨色添。

电表箱成稻草人,

柴门绘作杏花帘。

村民握笔描新景,

匠者挥毫续旧篇。

最是墙根作画处,

锄头未放砚台边。

乡土闲趣

老井辘轳摇旧梦,

木桶提水映晴空。

豆香暗涌豆腐坊,

石磨轻转乳浆浓。

竹椅临溪观画壁,

粗茶满碗话年丰。

儿童追戏长廊下,

笑指墙中稻菽丰。

诗意栖居

夕照村头染画墙,

炊烟袅袅入诗行。

溪声伴和丹青韵,

鸟语轻吟黍稷香。

不慕朱门多富贵,

独钟田舍有清光。

彩笔绘成乡土卷,

一砖一瓦是家常。

笔尖下的乡土长卷:手绘小镇的诗意栖居——在嵩县黄庄乡三合村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处被画笔唤醒的乡村秘境——手绘小镇。这里没有雕梁画栋的华丽,却用斑斓的色彩将乡土生活绘成了流动的诗,让沉睡的村落在艺术的浸润中焕发新生。

踏入小镇,最先撞入眼帘的是那面300米长的文化墙,宛如一条铺展在村口的彩色丝带。墙体上,炊烟袅袅的农舍依偎着青山,田埂上的稻草人守望金黄的稻浪,放学的孩童追着蝴蝶跑过石桥,连墙角的牵牛花也被画得栩栩如生。画师们以墙为纸,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乡村的四季更迭:春日里桃花映溪,夏日里荷塘听雨,秋日里晒谷盈仓,冬日里雪落屋檐。每一笔色彩都带着温度,将“诗意乡村”的愿景从纸面落到了实处,行走墙下,仿佛穿行在一幅立体的田园画卷中。

小镇的艺术不止停留在墙上,更融入了村落的肌理。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的民居院墙也成了画布,有的绘着老木匠刨木的专注,有的画着妇人织布的温柔,连电表箱都被画成了憨厚的稻草人,艺术与生活在此无缝交融。转角处偶遇正在作画的村民,他们握着画笔的手或许刚放下农具,笔触虽不专业,却透着对家园最真挚的热爱——正是这份全民参与的创作热情,让小镇的艺术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比壁画更动人的,是这里鲜活的乡土生活。老井旁的辘轳吱呀作响,游客们学着村民的样子摇动把手,看井水顺着木桶缓缓升起,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仿佛摇起的不只是清水,还有儿时的记忆。手工豆腐坊里飘出淡淡的豆香,石磨在师傅的推动下缓缓转动,黄豆浆顺着磨盘流淌,凝成白嫩的豆腐,每一步工序都透着古法制作的匠心。村口的老茶馆里,竹椅上的老人啜着粗瓷碗里的热茶,看着墙上的画笑说:“这画的不就是咱平常过日子的模样嘛!”

漫步小镇,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变得模糊。田埂上的野花与墙上的画中花交相辉映,溪边的捣衣声与画室的铅笔声和谐共鸣,孩子们在画着卡通图案的秋千上欢笑,老人们在绘着丰收图景的长廊下闲谈。这里没有刻意的商业化包装,只有村民们用画笔装点家园的真诚,和乡土生活最本来的模样。

当夕阳为小镇镀上暖金,文化墙上的画面在暮色中更显温柔。手绘小镇的魅力,正在于它让艺术回归生活本真,用画笔唤醒了乡村的集体记忆。在这里,每一笔色彩都连着土地的脉搏,每一幅画面都藏着乡愁的密码,让人在诗意的栖居中,重新读懂乡土中国最动人的篇章。(赵建林)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