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江苏连开两场低空经济大会,数字低空如何“振翅高飞”?
6月下旬,两场聚焦低空经济的行业大会相继在江苏召开。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中国电科发布三大产品体系与首套航空运输大模型,勾勒出低空经济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图景。第三届低空(苏州)产业创新生态大会暨2025数字低空大会上,近400家国内外企业齐聚一堂,共商“数字低空”大计。
当无人机如“八爪鱼”般在展会现场盘旋,当载人eVTOL机型完成数十米试飞,江苏正以“空中经济”破题,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展翅翱翔。同时,新华日报《科技周刊》记者也注意到,在这片“低空蓝海”中,基础设施投入与收益的矛盾、数据汇聚及监管的难题、中游服务保障的短板等挑战,仍亟待多方协同破局。
双城“齐飞”,数字低空走进现实应用
中国电科在南京重磅发布“天行、天卫、天工”三大产品体系,分别针对低空飞行的管理服务、城市要地的监管防护、飞机平台的特色制造。
“‘天行’系统就像低空交通的‘智能管家’。”中电莱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下称“中电莱斯”)空管系统事业部总体室主任何亮形象地比喻,“它的作用是为低空‘修路’,既要规划主次航线,又要避开敏感区域。”“天卫”系列的“蜘蛛网”低空监视雷达,已在首都机场等场景大显身手,95%的无人机识别准确率让“黑飞”无所遁形。“天工”则面向应急救援、海事海监等行业应用,提供特种飞机平台及系统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同步发布的“天牧”低空大模型,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航空运输大模型,同时具备智能问答、辅助决策等核心能力。在其加持下,“天行”系统通过对超千万条低空运行规则的学习训练,在高算力集群支撑下实现了对复杂场景自主查询效率提升50%的技术跨越,首次实现了“AI驱动”的低空管服模式。
与此同时,第三届低空(苏州)产业创新生态大会暨2025数字低空大会现场同样热闹非凡,苏州相城区16家低空企业组成的“豪华天团”赚足眼球。
碳纤维桨叶制造商淞桦航空带来的三维编织成型工艺桨叶,正叩开吨级eVTOL轻量化制造的大门。
科比特航空的“共享AI无人机”租借柜,好比放大版的充电宝设备,扫码即可取出大疆NEO或玉麒麟Mini3机型,其负责人冯伟介绍,这种2.0版本的共享模式已在广东验证成熟,7月将正式落地苏州景区,“让航拍不再是专业玩家的专利”。
更令人瞩目的是齐飞航空的W280载人eVTOL机型,其起飞重量2.8吨,时速达280公里,目前已在苏州盛泽湖无人体系示范岛完成数十米试飞。企业负责人透露,下半年迭代版本将在机身结构与飞控软件上再升级。
两场大会如同江苏低空经济的两面镜子,映照出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会上相关数据显示,南京的低空飞行服务平台试运行半年便完成10余万架次飞行,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倍;苏州已集聚数百家低空经济企业,覆盖研发设计到场景应用全链条,“低空+交通、旅游、教育”等场景正加速落地。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殷时军感慨:“从深圳首提数字低空概念,到苏州南京双城联动,数字低空已从战略构想走进现实应用。”
全产业链布局,低空经济发展底气十足
在苏州卓世航空的展位前,那架被观众称为“八爪鱼”的超重载级八旋翼无人机,是江苏低空产业全链条能力的缩影。这家落户张家港的企业,从300万元融资起步,正建设大载荷无人直升机研发中心,其负责人徐金浩坦言:“张家港的产业基金就像及时雨,让我们能在物流无人机赛道加速奔跑。”
而在昆山花桥,航天时代飞鹏等三家企业组成的“低空经济天团”,已成为苏州市领航企业,带动区域内30家产业链企业形成集群效应。目前,从碳纤维材料到飞控软件,从无人机竞速培训到载人飞行器研发,完整的产业生态让“苏州制造”在低空领域话语权渐显。
南京的产业链布局同样可圈可点。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敖万忠在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表示,我国在产业链上游研发制造与下游场景应用已具备优势,但中游的飞行服务保障仍是短板。目前,南京正在填补服务链条的关键一环——由南京交通集团联合中电莱斯等单位开发的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启动试运行,通过集成空域规划与动态管控,以米级精度航线规划为物流、巡检等场景提供坚实支撑。“就像地面交通需要交警、信号灯和导航,低空经济发展中,管、协、服三大能力缺一不可。”中电莱斯首席专家丁一波介绍,“天行”系统在江苏、安徽等地已实现5万架次同时在空的保障能力。
从技术实力到创新生态,我省低空经济发展底气十足。南京依托中国电科等央企资源,在气象预警等核心技术上持续突破,“天牧”大模型的发布,更让低空智能管理站上技术高地。苏州有红隼航空这样连续两年引入国家级无人机竞速联赛的培训部门,其教练团队还输送了3名选手代表江苏征战全运会;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入驻,更是让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正如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秘书长吴建军所说:“当ICT技术链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底座就能真正为产业保驾护航。”
直面挑战,要从“会飞”到“飞得好”
尽管江苏低空经济展现出“振翅腾飞”态势,但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在苏州,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和低空服务监管平台的运营数据揭示着管理难题:虽已接入67家企业、批复2442平方公里空域,但仍有不少企业飞行数据未纳入监管。苏州市低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锦飞坦言:“就像汽车上路要上牌,无人机飞行数据全接入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今年我们力争实现市级部门与运营企业数据全汇聚。”南京的低空飞行服务平台也面临类似问题,其当前仅服务无人机,向“无人/有人融合”升级仍需突破技术与机制双重壁垒。
资金投入与收益不平衡的矛盾,更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阵痛”。苏州采取“全市统一规划+国企统筹建设”模式,通过政府引导破解短期盈利难题,但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仍是长期课题。
敖万忠提出的中游服务短板亟待解决:低空通信网络覆盖不足、微气象预报精度不够、非合作目标探测能力弱等问题,让高密度飞行场景的安全保障存在隐患。“就像高速公路需要服务区,低空经济也需要完善的服务站。”敖万忠强调,“地方主责的管理模式、智能化管控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破局之策已在探索中成型。南京正在“天行”系统中引入AI大模型,用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效率。苏州则联合无锡、常州推进苏锡常环太湖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申报,试图通过区域协同扩大空域资源。丁一波建议,地方政府应牵头划设300米以下非管制空域,构建军、民、地三方协同机制。“低空开放不是放任,而是要像交通规则一样,先立规矩再通行。”
在苏州科比特的共享无人机模式中,我们看到市场力量的创新尝试;在南京“天牧”大模型的训练数据里,我们看到技术赋能的无限可能。当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市场活力形成合力,江苏低空经济或许能率先穿越挑战的云层,为全国产业发展提供经验。
今天看似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正是在科技突破的“前夜”变得愈发真实。“比如电影里哈利·波特骑的扫帚,其实从技术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升空’能力的实现问题,现在低空领域专业技术的突破其实已经过了最重要的关卡。”丁一波坦言,短期内的挑战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还需持续提升,但未来十年左右,“每个城市上空1万架低空飞行器”的未来离我们已经并不遥远,江苏正朝着这个目标振翅高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杨易臻/文
张宣/摄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