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充电宝,会变“充电爆”?
日前,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当充电宝突然从“出门标配”变成“危险品”,一纸禁令引发全民热议:手上的非3C认证充电宝还能安全使用吗?不再使用的话,又该如何更科学环保地妥善处理?为何充电宝安全事故频发?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踏上探寻答案之路。
机场安检“红绿标”上线
7月2日上午10点,南京禄口机场T1航站楼里,机场广播反复播送提示,提醒旅客请勿携带无3C认证标识、3C标识不清晰或属于召回批次的充电宝登机。按照旅客乘机路线,防爆检测点、安检待检区、安检通道均有工作人员对充电宝进行核查,显眼处增设“携带充电宝乘机须知”告知牌。
南京旅客李欣进入航站楼前,主动从包里取出充电宝。这是新规执行后,她首次乘坐飞机。出发前一天,她特地通过机场小程序自查家里的两个充电宝。“一查发现都不符合要求,赶紧去店里买了新的。没办法,我有‘续航焦虑’。”看着工作人员拿起充电宝,快速扫描一圈,贴上一张写有“qualified product”的绿色标签,她才放心。
旅客小林的充电宝被贴上红色标签,没有通过检查。得知是因为3C认证标识不清,小林配合地把充电宝放进自弃筐。
与新规刚出时的震荡相比,目前各大机场已不见堆积如山的充电宝。禄口机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规执行以来,检查出的不合规充电宝中,无3C标识占比相对较高。现在过了查收高峰期,通不过的充电宝逐日减少。“我们已与有资质的回收企业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回收处理的充电宝不得流入市场。”
盐城南洋国际机场每天客流量在2800人左右,检查700余个充电宝,不合格产品有100多个。机场安检护卫部主任助理陶禹告诉记者,对不符合要求的充电宝,机场会引导旅客放入盛水的自弃桶中,或者交由送机亲友带回。水浸法能有效降低充电宝爆燃风险,机场收集后将交由专业人士处置。
目前,不少机场提供充电宝暂时寄存服务,但机场工作人员建议旅客尽量不寄存,“机场客流大,寄存过多充电宝,也会带来风险。”
与此同时,充电宝网购市场出现一连串反应。记者登录某电商APP,搜索“充电宝”3个字,几乎所有商品推荐页上都标有“新国标3C”“高度安全电芯”“可上飞机”等字样。记者询问某品牌客服,页面直接弹出充电宝3C标识实图,客服特意强调“不在下架和召回名单中”。
此番禁令来得“猝不及防”,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认为,民航客机属于高度安全管控设施,对有安全隐患的充电宝采取直接禁用措施,是对安全问题的高度负责,属于“非试错”型政策。“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公共安全,可以避免全社会承担更大成本。”
非3C认证充电宝的“N宗罪”
禁令风波渐平,但人们对充电宝产品的质量安全仍充满疑虑——原先“真香”的充电宝是否成了“定时炸弹”?
“建议用户停止使用不合规充电宝,或降级使用,比如将充电宝远离易燃物及儿童,充电时有人在场监护,或将充电宝置于防火容器中充放电等。”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仲林林说,我国在2023年8月将充电宝纳入3C认证目录,2024年8月起列入强制要求。有3C认证的充电宝经过国家标准规定的特殊工况安全试验,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风险。而不合规充电宝存在更多隐患,特别是在高温、振动、跌落、挤压、重物冲击、过压、过流、短路等使用环境中。
从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至2023年对网售充电宝的抽检结果看,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19.8%、25.0%、35.4%和44.4%。谈及原因,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杨凯直指非3C认证充电宝“N宗罪”:在电芯与材料方面,非3C认证产品有可能使用拆解回收的电芯或B级电芯,其热稳定性差,高温或过充时易鼓包、短路甚至爆炸;非认证产品常常简化或取消过压、过流、短路等保护模块,比如有的产品没有温控芯片,无法在高温时自动断电;外壳材料阻燃性不达标,起火后火势蔓延加速;容量、功率等参数虚标,如声称20000毫安时的充电宝,实际仅5000毫安时,误导用户超负荷使用。
其实,今年多起充电宝安全事故已为公众敲响警钟。3月,一架从杭州飞往香港的航班上,“罗马仕”充电宝自燃;5月,河南某高校宿舍无品牌充电宝充电时自燃,引燃床铺;7月,西安医学院未央校区图书馆一学生所带充电宝在书包内发生自燃。
既然多个品牌、型号充电宝存在安全隐患,能否在生产环节建立更严标准?杨凯告诉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6月18日公开征集1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包括《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修订计划拟新增或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拟提出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直接影响电池安全的关键材料要求等。
都是压降成本惹的祸
当公众纷纷对充电宝投下“不信任票”,充电宝行业信任危机加剧。
“都是压降成本惹的祸。”仲林林说,充电宝安全问题核心源于电芯结构缺陷和安全保护系统失效。一些厂商出于成本考虑,在电芯中采用劣质隔膜材料,还有的未设置较为完善的安全保护系统,以致充电宝出现短路、过热等安全隐患时,无法及时启动保护机制。
“非3C认证充电宝犹如‘移动炸弹’,正源于产业链的逐利性漏洞与监管滞后。”杨凯举例说,电芯占充电宝总成本30%~50%。当行业陷入低价竞争,厂商为了利润偷换材料,20000毫安时产品仅售百元,电芯成本压缩至十几元,远低于安全标准。此外,认证与监管方面的漏洞也不容忽视,比如送检样品与实际出货不一致,厂商通过认证后私自偷换电芯,而市场监管主要依赖年度抽检,难以做到全面监管。
“上游偷工减料,很难被下游厂商发现。”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系副主任张远实也表示,电芯隔膜厚度减薄、隔膜中的气泡、褶皱或极片边缘的毛刺,这些微观结构缺陷在电芯封装后难以通过常规手段检测出来。如果电芯厂商私自更改电芯原材料,且没有向监管部门和客户报备,下游厂商难以发现其异常。而且,隔膜失效引发的燃烧风险多在长期循环使用后显现,出厂时的短期测试难以模拟实际老化过程。
充电宝行业长期依赖“重价格、轻安全”发展模式。我国1.7万余家充电宝生产企业中,除龙头企业外,大量小型企业因技术门槛低、监管覆盖不足,存在品控不到位的风险。省人大代表、中兴派能电池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衡帅调研发现,部分无资质的小作坊甚至直接采购二手电芯或拆机电池进行组装,再以低价或直接仿冒品牌充电宝销售。今年省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监管新能源电池梯次利用的建议,希望通过法规政策遏制“野蛮生长”的行业乱象。
“烫手”的充电宝咋处理
不少人反映,“烫手”的充电宝一时无处安放。数量庞大充电宝或面临全面“淘汰”,如何回收处置成为当务之急。
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钱婷认为,对于不合规充电宝,建议出台相关措施统一回收或以旧换新,国家执行回收补助或者对限定额度、功率区分对待。机场可设置3个月以内的过渡期,除设置自弃、暂存区域以及寄递服务外,还可延长暂存期限,为旅客提供充裕处理时间。
“电池无害化处理,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张远实告诉记者,建议消费者通过品牌官方回收、电子垃圾回收点处理不合规充电宝,避免安全隐患。目前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能力仍相对薄弱,充电宝回收体系面临渠道分散、技术瓶颈和经济性不足等多重挑战,正规回收率不高。行业需加快技术升级和体系建设,推动形成更高效安全的回收闭环。随着政策完善和技术进步,预计未来几年充电宝回收体系有望逐步规范化。
新规倒逼下,充电宝行业或将迎来深度洗牌。“这次事件对行业冲击很大。”在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格林美(江苏)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晗晨看来,要从根本上打消公众对充电宝的安全疑虑,关键要形成行业全链条监管体系,保障产品的生产、组装、销售、回收等环节经得起考验。
“充电宝想要更安全,电池技术必须升级。”衡帅说,目前国内部分厂商已将目光瞄向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但囿于研发成本过高和技术攻关难题,固态电池真正量产仍需时日。张远实建议,通过引入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质量检测,并运用基于大数据与AI的生产质控手段,有效提升产品良品率,并增强对潜在风险早期识别能力。
仲林林提醒监管部门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完善对生产企业的监管措施,建立电芯溯源编码制度,实时验证3C证书有效性,避免证书撤销后仍然销售的情况,从源头规范行业生产标准,推动产品品质升级,并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
截至发稿前,某二手电商平台上依然有19.9元包邮充电宝售卖,也有不乏标“大漏出,自带线10000毫安时以上快充”字样的产品。当记者询问这些充电宝是否有3C认证时,客服回复“销量这么大,没人来找”,但当记者问能否带上飞机时,对方不再回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兰兰 张晓蕊 王梦然 喻婷 倪方方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