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下田,技术破壁!他们在宿迁田野上干成了“国家级”的大事!
近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最新一批国家级科技小院名单,江苏沭阳肉鸭科技小院成功入选。7月7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获悉,除了国家级科技小院,宿迁市还创建省级科技小院7家,涵盖大闸蟹、甲鱼、籼米等多个领域,它们汇聚成了一股“硬核”科技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全市的农业图景——自主培育的“国产鸭”正摆脱对国外的依赖;智慧农田里,数据和算法成了增产增收的“新农资”;小小的蟹塘边,大学教授和研究生们成了常驻的“技术顾问”。
12年磨一剑,挣脱种源“枷锁”
故事,要从一只只毛茸茸的鸭苗说起。“别小看它,这可是全国第二个、江苏首个自主培育的肉鸭配套系!”在沭阳众客种禽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史加龙捧着一只刚孵化的“益扬1号”雏鸭,难掩自豪。这只看似普通的“小毛球”,背后是长达12年的科研攻关。
曾几何时,国内肉鸭市场被英国的“樱桃谷鸭”牢牢掌控,种源依赖进口不仅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更让产业发展的咽喉被他人扼住。为挣脱这道“枷锁”,在江苏沭阳肉鸭科技小院的平台上,企业与扬州大学的专家团队自2011年起深度合作,累计投入超五千万元,利用现代育种技术,终于培育出兼具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抗逆性强等诸多优点的“益扬1号”。如今,这一成果不仅为国家种源安全贡献了“宿迁力量”,更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养殖户增产增效。
数据跑路替代人跑腿,效益提升看得见
如果说肉鸭小院解决的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在宿豫区的籼米科技小院,上演的则是一场“智慧革命”。
正值水稻生长的关键期,在江苏省(宿豫)籼米科技小院的核心示范区,田间密布的传感器和背后的“智慧大脑”早已成了这里的“秘密武器”。“小型气象站、虫情监测仪……所有数据实时汇总,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就能远程控制灌溉,科学决策。”宿豫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何兴武介绍。
科技赋能的成果,清晰地体现在账本上:与普通种植区相比,核心示范区年均增产超一成,农药化肥用量减少15%,而人力成本更是节省了近四成。今年,这里选育的“江麦186”小麦品种更是刷新了全市高产纪录。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春风也吹遍了田埂,科技小院面向广大农户的常态化培训,已惠及超5000人次。
从实验室到蟹塘,锻造振兴“生力军”
科技小院不仅是创新的高地,更是人才的摇篮。在湖滨新区的大闸蟹科技小院,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生们俯身塘边,为养殖户进行水质检测和技术指导,已是常态。这里是他们的“田野课堂”,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田”。
“我们带着课题下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做研究,这让科技真正‘扎进了泥土里’。”指导老师葛永春说。依托小院,这支年轻的团队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发表8篇SCI论文,获得5项实用新型专利。前沿技术与本土经验在这里碰撞融合,不仅提升了骆马湖大闸蟹的品质与效益,更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农人”。
如今,宿迁已创建国家级科技小院2家、省级科技小院7家,涵盖了肉鸭、籼米、大闸蟹等多个特色产业。
“科技小院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入,而是扎根乡村的创新共同体。”宿迁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破解一个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到赋能一方水土的提质增效,再到培养一批乡村振兴的未来人才,宿迁的科技小院正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和百姓餐桌上的安心美味,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王梦蝶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