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深读|从“貌合神离”到“琴瑟和鸣”!无锡市锡山区与清华大学19年来两度合作成效迥异耐人寻味

2025-07-22 08:50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从“貌合神离”到“琴瑟和鸣”,无锡市锡山区与清华大学19年来两度合作成效迥异耐人寻味 ——

产学研合作,“用”字第一

清华大学的老师从北京到无锡市锡山区,坐高铁最快只要3小时58分钟。而锡山区与清华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却两度签约、峰回路转地走了19年——前15年以粗放“赞助型”合作为主,后4年以“风险共担型”合作为主,成效迥异。

目前,我省已率先实现与全国所有985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其中,锡山区早在2006年就与清华大学进行第一次产学研合作签约,可“蜜月期”一过,双方似乎“貌合神离”;直到2021年“重修旧好”,再续新约,双方“琴瑟和鸣”,找到了产学研真融、真“用”的新路径。回望双方两度合作得失,对于全省各地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效,不无鉴往知来价值。

1118万元合作基金“趴”在清华大学账上7年之久

2021年9月,锡山区接到清华大学审计部门电话——你们1118万元产学研结余资金,2014年起就“趴”在账上不动,咋回事?

锡山区赶紧找知情人查账,真是一笔被遗忘多年的巨款——

2006年,锡山区在清华大学设立“无锡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基金”,并按对方要求,一次拨款2000万元,希冀以最大诚意,吸引清华在锡山拿地,建设科技产业园哪怕是几幢楼宇,孵化一批“一鸣惊人”的大项目。

当时,全国各地竞攀清华“高枝”,其校办企业当年营收229亿元,列全国高校第二,咋会对锡山这2000万元太上心?清华也陆续转移了大小10个项目到锡山孵化,一批师生也来来往往。但长住锡山的,以做实验、写论文的本硕生为主,他们同企业接触少,哪谈得上成果在地转化?

其间,清华为这10个项目累计拨款882万元,到2014年经费花完,清华师生打道回校,10个项目也不了了之,剩余的1118万元转化基金,一直滞留清华账上。弄清原委后,锡山想讨回结余基金,可清华希望“用余款、再合作”。

换个市场化打法,每笔投入都要听到企业“回响”

与顶尖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毕竟能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思前想后,锡山区决定与清华开展有别于上一轮的新型合作——变“豪放砸钱、坐等成果孵化”为“企业出题、高校经理人对接、项目制申报、科研团队解题、企业阅卷评分、政府绩效考核”。

2021年10月,锡山区政府与清华大学重启停滞7年的合作,双方重签协议,突出产学研合作的“用”字目标、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突出投入产出比,较之前有“四大变化”。

——变“成果转化”为“深度融合”。废止2006年《无锡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双方新签《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协议》,自2021年起再合作5年。这标志着双方从单一的交易关系,转变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贯穿研发到市场全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

——变清华“管钱”为锡山主导。将2006年设立的“无锡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基金”,更名为“锡山清华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基金”,锡山区5年内再投入3882万元,加上之前结余的1118万元,总计5000万元,扶持产学研技术市场化转化。基金拨付和管理改由锡山区负责。

——变“政府全资”为企业“掏一半”。将产学研合作经费来源由政府资助改成项目化申报分类处理,校地企三方风险共担。项目分ABC三类,产业化应用路径清晰的A类重点项目,由企业与清华老师共同申报,但经费政府不全包,而是与企业各承担一半;研发周期长、企业资金拮据的B类引导项目,企业与清华老师申报后,经费由政府出,待取得阶段性成果,双方再申报A类项目,共投共担;C类项目主要是清华老师申报向锡山转移的项目,没想到,之后由于新型研发机构加盟,当初“不起眼”的C类项目,如今已“开枝散叶”,开辟了成果转化新赛道,这是后话。

——变“凑数填报”为清华“中介供给”。之前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往往互不了解,供需脱节,“高校给的,不是企业要的”。如今,清华为提高合作质量,首次向锡山派遣技术经理人团队,根据锡山区产业定位,为当地企业“量身定制”技术转移服务。清华还出资300万元,在锡山注册经纪公司——清控技术转移(无锡)有限公司,实体化运营、一站式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在地转化。

合力把企业“扶上马”,跨越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尽管企业是产学研合作主体,但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也不知如何主导产学研融合,而是习惯“等科技局通知报项目”。新一轮合作,锡山与清华回归服务本位,悉心带教企业找准需求、报准项目、精准融合,培塑企业科技创新主导能力。

驻扎锡山的8名清华技术经理人,均是985高校工科硕士毕业,并有3年以上硬科技赛道工作经历,之前已推动26家江苏企业与清华大学合作,“一手托两家”实操经验丰富。

清华技术转移团队一律到企业“对接供需”,做好3项准备工作:一是与区科技局筛选有科研潜力的重点企业;二是与区工信局、区科技局一道,邀请这些企业座谈,排查科技发展中堵点;三是将汇总的技术难题,分别发给清华进行师资匹配,初议合作意向,再分别为这些企业草拟《技术合作建议书》,而后持建议书逐户拜访企业。

清华技术转移团队承诺“三个一”:一周内根据企业需求匹配清华老师,一月内实现校企线上交流,一个季度内邀请清华老师来企业考察对接。

连科半导体有限公司是最早受益者。去年5月,清华技术转移团队上门对接,得知企业研发大尺寸碳化硅电阻炉技术受阻。一周内,先后推荐6位清华相关教授与企业线上交流,企业“相中”了清华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郑丽丽。经清华“红娘”牵线,郑教授两次来企业指导,企业也自掏60万元加入研发。去年年底企业开发出能耗降低25%的大尺寸电阻炉,至今已在国内外销售80余台,产值8000多万元。

近几年,清华技术转移团队先后促成90多家企业与清华老师线上交流300余次,邀请清华集成电路学院、机械工程系等13个院系老师300多人次,来锡山开了32场校企对接会,定向推送1500项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锡山企业与清华老师联合申报了一批“都想干”的产学研项目。

其中,2023年申报项目20个,最终13个项目获锡山区立项并资助1060万元,加上企业研发配套960万元,总计2020万元;2024年申报项目25个,获立项10个、资助885万元,加上企业研发配套535万元,总计1420万元。

“已有6个联合申报项目进入中试熟化阶段。”锡山区科技局局长钱红星说,未经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仅为30%,而经过中试后可达80%。

新型研发机构跟投1500万元,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锡山区与清华大学产学研转化机制改革,引起多方关注。成立于2023年的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下称“无锡产创院”),觉得锡山与清华订单式转化的市场前景广阔,且与无锡产创院创新思路吻合,申请跟投合作。

6月10日,北京。借“2025清锡未来行第六期·锡山企业进清华”活动之机,在锡山区委书记方力、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刘弈群见证下,锡山区政府、清华大学科研院和无锡产创院签署《锡山清华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补充协议》。

其中,无锡产创院3年出资1500万元注入锡山清华深度融合基金,派员加入“锡山清华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管理委员会”,履行两项职责:一是参与清华转移锡山C类项目的评审、资助和管理,加快孕育锡山的新兴产业;二是为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锡山转化提供概念验证,通过前端赋能,加速实验室创新变成现实生产力。

紧接着,无锡产创院笃实唯睿概念验证中心揭牌,明确以拨投结合方式,每年资助清华落地锡山10个概念验证项目。其中,50%经费由锡山区审核后打给清华大学科研院,科研院再分期拨付给申报老师的课题组,用于技术可行性验证,开发原型机(样品);50%经费由无锡产创院拨付至为推进该技术成果转化而在锡山成立的产业化公司,用于在当地开展技术熟化、商业模式打磨和市场推广。运营团队,仍是之前的清控技术转移(无锡)有限公司。

6月27日,清华大学科研院向全校发布2025年锡山区项目申报通知和指南,根据锡山“四新四强”产业定位,重点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新材料、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关键技术与重大应用示范研究和概念验证。短短20多天,已收到申报项目20余个。

“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无锡产创院院长胡义东说,目前笃实唯睿概念验证中心已储备清华大学等院校近60个概念验证项目,并对40余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路演,筛选出18个具有较高转化潜力的技术项目进入立项阶段,以期在锡山形成“验证一批、转化一批”的示范效应。

能合作不等于能招商,产学研合作忌贪大求快图虚名

目前,锡山区与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进入最紧密、最务实、创新活力最爆棚的时期,其10多年间前“冷”后“热”的变化,引人深思。

——产学研合作是长期系统磨合过程,不能指望一掷千金就能一蹴而就。产学研合作交易的多是非标产品,技术开发的路径、目标、市场等,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地方在加大产学研合作投入时,要有风险意识,不能图轰动效应而一次性“爽投”。清华大学有关专家认为,锡山区每年实打实投个几千万,再撬动企业配套一两千万,循序渐进、风险可控,比号称几个亿的合作更具“性价比”,其投入产出率放在全国也不差。

——制造业发达地区产学研合作不能只要“增量”、不顾“存量”,不能只打“招商牌”。将高校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培育成新产业、打造成新园区做“增量”固然重要,但解决传统企业“卡脖子”技术、优化“存量”也不可偏废。10多年前,锡山区一心寻找清华最新科技成果,以为越高端就越有产业未来。可当最新实验成果转来后,往往与当地产业生态不配套,地方“接不住”。如今,双方紧扣锡山区“四新四强”产业集群,一手抓科产融合、存量提升,增强企业即期竞争力,提高全区制造业发展质效;另一手抓创新增量布局,如在清华大学门口,建立锡山(北京)科创载体飞地,方便清华老师就近进行技术成果的商业前景验证,及时捕捉创新变量,使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统一。

——“好教授”不等于“好老板”,产学研合作项目并非都能实现产业化、园区化。清控技术转移(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祝丽萍说,科学家是实验室里的“王者”,却可能是工厂和市场的“青铜”,哪怕地方砸钱再多,也不能保证所有院士成果都能孵化出产业项目,这得出两点启示:一是产学研合作有多种模式,不能“一窝蜂”挤院士赛道,非院士不合作;二是充分发挥技术经理人弥合技术与市场鸿沟的作用,以其“价值增值者”之力,助推科学小循环向产业大循环转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培

通讯员 张会坡 蒋盛 贺婷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7/t20250722_s687ececfe4b0722a0fa3f8a0.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