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在无锡命名交付!
交汇点讯 7月23日,“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历时6年的科研攻关和设计制造,在无锡命名交付。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未来”号被称为“海上移动实验室”,为国产船舶装备提供真实海洋测试平台,加速推动我国船舶工业绿色智能化转型,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硬核支撑。
“未来”号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及其连云港中心建设,中船集团旗下七〇二所、六〇四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参与技术攻关和配套供货,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负责总装建造,入级中国船级社,船籍港为连云港。
“未来”号船舶总长110.8米,满载排水量7000吨,最大航速超15节,定员80人,续航力大于10000海里,自持力超60天,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其采用全电力推进系统、双桨双舵、艏/艉双侧推,配备全航速减摇鳍,具备DP-2动力定位能力。
与传统科考船或试验船相比,“未来”号功能更多、用途更广,且在模块化、智能化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
加换装能力强是“未来”号一大特色,全船采用模块化设计,空间储备足,系统可扩展性强,接口通用化程度高,能灵活搭载10吨级货物及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等深海装备,如同“海上积木”,支持不同设备快速安装调试,既可为“奋斗者”号等装备提供回收、通信定位等支持,也能作为母船投放各类探测设备,成为深海探测、开发及环境保护的“全能平台”。
“未来”号的技术创新还体现在其冗余安全设计上。考虑到测试新型设备的风险性,该船采用了多重备份系统。驾驶台有8套操纵系统,国产和进口的不同品牌并存,国产设备和对标设备可根据使用需求自由切换。叶聪介绍,这种设计既保证了测试过程的安全性,又能直接进行国内外技术的对比验证。同样,在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位都采用了类似的冗余设计,确保这条测试船本身具有超高的可靠性。
该船还应用了先进的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智能航行操控、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等多种智能功能。搭载的自主研发智能信息系统MarineNet和动态测试系统,可实现全船数据的采、存、算、管、用,并实现船岸数据的互联互通。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的数字化试验平台。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装备,“未来”号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大功能定位上,每一项功能都针对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关键需求而设计,是集中试、科研、保障于一体的“六边形战士”。
“‘未来’号首要功能是作为国产智能器件与系统的海上测试平台。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新研发的设备和技术必须经过真实海洋环境下的严格验证才能投入实际应用。”中船集团七〇二所所长、太湖实验室执行主任叶聪介绍,在陆地上做的科研,如果没有在真实的海洋环境和船舶环境中得到验证,客户不敢用,就无法与国际厂商竞争。
从产业链角度看,“未来”号将显著加速国产船用设备的成熟进程。叶聪坦言,长期以来,许多国产设备因缺乏实船验证机会而难以推广应用。这条试验船投入使用后,国产甲板机械、动力设备、电力系统、智能航电等都可以在真实环境中得到充分验证。“科研人员可以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测试与验证,以检验它们在深海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性能表现。在这条船上进行长时间、远航程的无故障运行测试,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为设备的后续改进和优化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叶聪解释道,这种“边研制、边试验、边应用”的模式,将大幅缩短国产设备的成熟周期,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未来”号第二大功能是开展深海装备关键技术演示验证。该船创新设计的船体开口结构,直接连通船内与外部海洋环境,它的核心功能可以将设备从舱体内部安全布放至深海,进行真实海洋环境下的测试,测试深度可达1000—3000米,比陆上压力筒模拟更精准。
“未来”号第三大功能是提供深远海科学试验作业保障。其配备了多学科、多功能实验室和高度融合的数据中心,能够完成深海生物、水文、地质的采样与分析等各类海上科学实验。与专门的科学考察船不同,该船将科研功能与装备测试功能创新性结合,既能为科学家提供深海调查的移动平台,又能保障各类深海装备的海上试验。叶聪表示,“未来”号还是个开放的平台,国内外科研团队、企业可共同验证技术、共享数据,加速深海装备从“实验室”到“大洋”的跨越,推动船舶工业绿色智能化转型升级和自主可控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张宣/文 王子杰/视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