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校企联手培养 高职产业学院把生产线变课堂
交汇点讯 2025年江苏普高招生第二阶段志愿填报于7月28日截止,录取工作即将展开。值得关注的是,自去年7月起,江苏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领域持续发力——省教育厅公布首批50个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后,各大职业院校进一步依托自身优势学院,和企业深化合作,推动更多特色产业学院蓬勃发展。
校地校企联手,人才培养“前置”
7月初,记者走进扬州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扬职大”)与比亚迪共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一台被完全实景“爆炸拆分”的油电混动车率先映入眼帘。另一侧的学生操作平台上,实训机器连接着部分比亚迪车辆零件,外墙则悬挂着一幅新能源汽车上下游生产线图片。“学新能源汽车,既要坐得住工位,更要看得到远方。”该校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院长陈久松感慨。
今年5月,这一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结出硕果——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箱体实现技术革新,已在一家企业投入试用。
通过“新型学徒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模式,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正与企业联手,以订单式培养、开设现场工程师班等方式将人才培养“前置”。
“我们和光伏企业晶澳科技合作,一起培养更多‘学历+认证’双资质人才。”扬职大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吴振慧介绍。在双方共建的“智能光电与智造”产业学院里,一条小型的光伏组件加工教学生产线正有序运转。这条由校企联合研发的生产线,精准模拟着真实生产线场景。
“光伏生产设备很大,很多新晋员工进入企业后,往往一下子无从下手。我们将现役工厂装备微缩后搬入校园,由学校老师、企业导师一起,带着学生们走进‘迷你’版生产线,边操作边实习。”晶澳教育研究中心工程师袁涛说。他和另一名工程师在学院里设有专门的办公室,长期驻点负责定向人才培养。今年,该产业学院首批20名创新班毕业生已进入晶澳科技实习,其中12人进入中试线研发岗位。
早在轨道产业学院成立之初,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南通地铁共建了城轨模拟驾驶实训中心、轨道超声波探伤检测实训中心等6个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分中心。该校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李胜永表示,“全场景嵌入式培养模式既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又能培养更多现场工程师。”
“项目制”教学,强化实战能力
近年来,不少企业“老师傅”发现,很多毕业生看得懂工程图纸,动起手来却总“欠火候”——就像木匠能设计图纸却做不成凳子,技能掌握始终“隔靴搔痒”。
培养“既会算又会干”的技术人才,“实战”是关键。实践教学是连接课堂与岗位的桥梁。“真正的工匠精神,可能藏在0.01毫米的误差里。”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导师王文乐认为,再多的理论讲解,都不如学生自己做一遍。从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如何避免下一次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锻炼、成长。
去年,该产业学院学生卫硕拿下国家级金砖大赛三等奖,上个月毕业的他已入职恒亦达智能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研发岗。为解决调试设备节拍不均的难题,他曾连续两周蹲守实训场所,最终将实验项目生产效率提升近20%。
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是导师制和项目制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往,仅在毕业阶段开展的项目制学习,如今正提前贯穿于人才培养全流程。
无锡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无锡职大”)物联网学院创新班大二学生蒋一品,暑假正在企业实践。“我们有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必须完成若干个项目课题才能毕业。”他说,大一时,他就跟着校内导师参与电子处方流转平台横向课题。现在,正随企业导师——国内优质数字技术企业“新大陆”的工程师,攻关工业互联网传感器项目。
“面对智造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岗位变迁以及多元需求,我们正抓紧培养对接物联网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产业需要的高技能复合人才。”无锡职大物联网学院副院长段莉华表示,“双导师”带教让学生提前了解不同的行业需求,拓宽视野,更能够清晰规划未来。
“破圈”提质,打通人才成长通道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在李胜永看来,未来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更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的携手推进。“一方面,我们要更加细化顶层设计,企业也要尊重工匠人才,给予他们更好的发展空间。产业学院也要‘自我造血’,尝试更多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增强共建共享,发挥更大的平台作用。”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终究离不开老师的教学能力与言传身教。”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骏透露,7月中旬,该校开展了一场新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人人过关”活动,年轻老师们正在现场操作典型液压零部件回路、热反应等实验和实践课程。
“近年入职的老师多是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但职业院校的老师不仅要理论过关,更要技术过关。”王骏表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摆脱实验室思维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高职专科升级为职业本科。产业学院的发展也将迎来更大的变化,为职业教育打破“天花板”注入新动能。
2021年入职无锡职大的赵燕,此前曾在徐工集团工作。在她看来,学生们多出的一年在校时间,并非简单的“3+1”叠加,而是需要从实践反推理论,既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未来,我们会带着产业学院的学生走进更多合作企业,让他们在实践的同时了解更多理论,期待他们未来走上岗位时能迸发创新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