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班了|对话AI浪潮中的“天坑”专业:风物长宜放眼量
编者按:人工智能(AI)正加速融入生活,深刻改变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当前,在人才需求发生“量级”爆发的同时,人才供需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从今年4月开始,历经两个多月的深入走访,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对人工智能就业市场展开全面探究,并推出高校就业服务类栏目《我要上班了》,直面智能化转型中的就业焦点问题,以扎实调研和多元视角,为身处技术浪潮中的高校学子与职场新人提供兼具前沿视野与实用价值的就业服务指导。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决然不会再报这个专业了!”就读于南京某高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小贺,在6月“试水”求职时备受打击。
近年来,“生化环材”“土木机械”等曾经的热门专业,被悄然贴上了学业压力大、就业难度高、工作环境差等负面标签,成为众人口中避之不及的“天坑”,甚至连社交平台也充斥着各种“过来人”的劝退帖。
所谓“天坑”专业真的就业难吗?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化工人才?AI加持下,化工领域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新机遇?
化学真的是“天坑”专业吗?
相比于小贺的失落,刚刚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的张聪,却认为外界称化学专业是“天坑”的说法并不客观。
“上半年我一共投了四五十份简历,最终收获了四个offer,大概十分之一的概率。”张聪坦言,在当前就业环境下,相较于计算机、自动化等“优势工科”,化学专业的就业确实存在差距,但在全学科内总体对比,仍处于中等水平。“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水平。”
与张聪持相似观点的,还有扬子石化研究院塑料加工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屠嵩涛。“称化学专业为‘天坑’,多少有些情绪化。”屠嵩涛分析,之所以给化工专业贴上这样的不利标签,主要还是因为过去几年化学类专业在起薪、岗位地域分配上不够理想。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只盯着问题看!”屠嵩涛始终认为,化学专业是一个“打基础、走长线”的专业,前期可能吃点苦,但“越老越吃香”,越有经验的从业者往往选择权就越多。“就我所在的企业而言,招聘时给研发岗位开出的薪资较前几年高出不少,一些优秀的本科和硕士生在入职一年后就能做到小项目负责人,前景可期。”
复合型人才更受企业青睐
有所谓“天坑”专业,就有“香饽饽”专业,如何评判一个专业的好坏呢?
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欢看来,评判一个专业的好坏,不仅要考虑此专业与学生个人兴趣特长的适配度、未来所从事行业的长期价值,还要考量个人发展的延续性。“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来说虽然回报周期较长,却能够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构建底层的能力。拥有了这些本领,可以助其在人生不同阶段实现跨领域发展。”
化工企业都青睐什么样的求职者?作为大型企业相关负责人,屠嵩涛对此很有发言权。他表示,如今的化工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拥有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往往更抢手。如果懂化学+材料,就能跨学科开发新型催化剂、膜材料、功能高分子;如果懂化学+数据,就可以用Python分析实验数据、做建模、优化工艺;如果懂化学+AI/自动化,就可以和算法工程师协作,参与智能实验平台的建设。“归纳为一句话——化学专业,却不是只懂化学。”
屠嵩涛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一句话:研发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是跨部门的协同作战。他坦言,企业所需要的化学人才,不仅要有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硬功夫,还要具备‘工程化思维’,能深刻理解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级放大之间的诸多关键问题。“我身边那些青年骨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懂技术,还善于主动沟通、勤于总结,能够很好地去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
AI时代,化工领域大有可为
AI的渗透,不仅重塑了传统化工行业的面貌,也为化工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AI善于在大数据里总结、归纳规律,对传统研究模式有显著提速作用。”王欢以材料化学领域和分子合成领域为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介绍,在材料化学领域,为优化材料结构和设计流程,AI已被广泛应用于预测材料的行为和性能。而在分子合成领域,以往实验基本靠科研工作者对于化学理论、规律的理解来进行,强烈受限于个人的知识范围和经验积累。AI技术的加持突破了个体经验局限,原有的科研壁垒正被逐步消解。
AI在为传统研究模式提速的同时,也为研究人员创建新型研究模式提供了更多机会。“比如指导我们做一些复杂蛋白质的结构预测,创造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非天然蛋白质结构,再如支持我们虚拟筛选抗体药物,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说起AI在化工领域的新型应用,王欢如数家珍。
化工生产中,安全始终居于首位。在屠嵩涛看来,化工安全领域也将在AI 浪潮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AI可替代部分简单重复性的操作,提升本质安全,降低人为犯错误的风险。年轻人如果能早一点接触数据分析、编程工具,在未来的职场中会非常有优势,自身也可在AI浪潮下获得更多选择和机会。”
监制 杭春燕
策划 王晓映 张琳
统筹 朱威 陈逸颖
主持 陈逸颖
音频 王建旸 严红兰 张宣 杨频萍
制作 刘畅方达
文字 王建旸 纪树霞
美编 郑玲玲
技术支持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JIL新闻创新实验室
交汇点新闻“播”浪鼓工作室出品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