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感谢“苏超”,让江苏夜生活这场“加时赛”踢得漂亮

2025-08-01 09:13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苏超”带来的泼天富贵正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现象级”。如今,一场又一场激情澎湃的球赛,将“江苏人没有夜生活”这个“事实”一脚踢破。

回忆起7月5日晚“江苏一哥之战”球迷散场后的“二场”情形,堂屋·老南京菜馆品牌创始人朱鹏感慨,“好久没有出现这种‘盛况’了”。

当天,堂屋设置了“第二现场”供消费者边吃饭边看球,气温炎热,店里还购置了50多块大冰块放在店门口降暑。“晚上9点半开始,一桌接一桌上人,服务员翻台都忙不过来了,我也帮着打下手。次日凌晨1点才打烊,谁说我们江苏没有夜生活?”朱鹏说。

作为一家定位老南京特色菜的餐馆,堂屋推出消费就送南京特色甜品“桂花赤豆元宵”和白酒等优惠,当晚送出22箱酒水。

去哪看“苏超”?赛后去哪吃夜宵?转战餐饮店是不二选择。于是,抢到票的、抢不到票的、本地的、外地的全都涌向各大餐饮店。以往定时打烊的店铺店员瞌睡都不打了,直接肾上腺素飙升——热情满满接客!

火热的比赛,同样火热的赛后。烧烤店的孜然纷飞,配上一瓶冰啤酒,身旁是复盘着球场精彩瞬间的老友,一杯酒下肚,爽气冲天,夜的精彩才刚刚开始。“苏超”开始后,不少本地人的感受是“南京终于有夜生活了”,外地游客也觉得“江苏的夜晚并非像传说中那么单调”。

往前追溯,“江苏人没有夜生活”这个调侃早就存在。“江苏人睡觉特别早,晚上11点街道几乎没有人”“江苏人不爱夜生活”……曾几何时,“早睡早起省”是外界对江苏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江苏的夜,满足了古人对理想夜生活的想象,历史上也不乏夜经济人文与商业积淀交织的“名场面”。

“樊川居士”杜牧就曾写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千古名篇。桨声灯影里倒映着吃食精致的画舫和“积极营业”的连片酒肆,供寻常人家夜宵夜饮。

江苏本土人文专家分析,所谓的“没有夜生活”与江苏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教育传统等多重因素有关。

一直以来,江苏深耕实业,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核心,城市的生活节奏更强调生产而非娱乐。在这种工业社会“勤勉工作”价值观影响下,老百姓的精力更多花费在工作上,缺乏夜间消费的闲暇和习惯。

当然了,格外重视家庭教育的江苏人,更擅长将夜晚的“黄金时间”拿来“鸡娃”。如果你晚间去江苏朋友家做客,主人一家很有可能在进行“学习型家庭”建设:一张书桌,几盏台灯,一家三口端坐,孩子写作业,父母各自加班或辅导难题。

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然而,相比于江苏高度发达的经济,一段时间内,江苏夜生活的存在感可以说是“0人在意”,在GDP总量前显得“黯淡无光”。据央视财经发布的首个“中国夜经济活力指数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夜间消费最活跃的10座城市中,江苏的城市无一上榜。

如此一个经济大省,夜经济不发达显然有点“说不过去”。一个关键改变发生在今年年初。

1月8日,《江苏省繁荣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正式发布。这是全省首次出台关于繁荣夜经济的系统性政策文件,提倡每个设区市至少打造一个“烟火气、江苏味、国际范”的“夜经济”品牌,将夜食、夜购、夜宿、夜游、夜演、夜展、夜读、夜健等各类夜消费纳入“苏新消费”品牌活动内容,全面拓展夜经济服务供给。

聚夜态、拢人气,何乐而不为?江苏不断“上新”夜间消费载体与场景,解锁市民游客的“夜体验”。6月,省商务厅公布50个“江苏省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名单,成为点亮江苏夜经济版图的“璀璨坐标”。

具有“中华第一商圈”美誉的新街口文商旅融合商圈就光荣上榜。如果你是逛展“重度爱好者”,开放至每天24时的德基艺术博物馆一定不能错过。来自意大利的视频博主Lisa在社交媒体分享逛展体验称“中国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服务水平远超预期”。

事实上,自2017年开馆以来,德基艺术博物馆便实施常态化夜间开放模式。2024年至今,开馆时间更是“加码”,成为“全球唯一开到零点的博物馆”。夜间开馆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夜展”的独特体验,晚上十时半之后还可享特惠票服务,吸引大量观众徜徉于静谧空间内享受艺术。

“自今年大力倡导夜间博物馆以来,8层展厅客流转化率较去年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翻番。”德基艺术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以“金陵图”为例,日均参观量6000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2万人次。

其中,暑期夜间到访人群多以游客、上班族及Z世代为主。自带文化消费基因的他们,热衷以夜游为主的体验,也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周边餐饮和酒店消费的有效增长。

霓虹灯亮起,来一次“夜读”,看一场“夜演”,江苏人的夜生活有了更时髦的打开方式。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变迁,正不断重塑人们对“夜生活”的理解。

熙南里街区既是“苏超”“第二现场”,又是市民游客爱去的“夜现场”。7月19日晚7时半,一场沉浸式“夜演”在百戏台震撼开演。一支年龄跨度在45到70岁的西洋乐手和爱好者组成的“博爱乐团”为广大市民带来“仲夏轻音乐”主题演出;同一时间,博物馆精品夜游项目“甘宅雅韵”也在南京民俗博物馆与游客见面。

“怎么会没有夜生活呢?博爱乐团这群南京‘雅炮’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共鸣的夜生活范式。”熙南里街区负责人蔡雷民认为,江苏人一直都有夜生活,只不过在街边度过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家里、在健身房、在培训机构、在夜校。

“‘江苏人没有夜生活’之谜背后,或许更应该思考的是,人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夜生活?如果没有好的消费内容、产品和氛围,人们自然不愿意走出家门,享受高质量的夜生活。”在蔡雷民看来,有个夜间好去处很重要。

根植本土气质、深耕在地文化,让夜经济与城市资源禀赋“交相辉映”,是夜生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今年“苏超”的爆火正是将文旅这个关键词牢牢把握住,充分尊重、释放乃至激发社会的消费活力,打造出现象级的新契机。这也让我们在讨论如何打开江苏的夜晚时,有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熙南里街区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推出“夜南京,过足瘾”等消费活动,将“苏超”与国潮文化融合,打造“足球+文旅”沉浸式夜消费新场景。数据显示,在主题活动期间(如金陵旧书市集、不止有咖啡集、夏日夜经济消费季等),夜间时段客流较非活动期及去年同期有显著增长,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3%,街区营业额总额同比增长1.2%。

此外,“苏超”“第二现场”已然成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欢乐舞台。7月19日,“学霸天团”南通主场对阵盐城,全市“第二现场”观赛点188个,收看比赛球迷约29.76万人次。南通在“苏超”赛场出圈,其“第二现场”也精准接住“苏超”传球。仅7月19日当天,南通的45个官方“第二现场”为全市重点商贸企业贡献销售额7717万元,同比增长13.2%。

炫目夜色中,江苏各地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让夜经济活起来、火起来。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看来,“苏超”形成的强大引流带动效应迅速“变现”,成为江苏夜经济走向繁华的又一关键推手。

可以说,江苏人不是不爱夜生活,只是以前没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而“苏超”恰恰就像那把打开了江苏夜生活大门的“钥匙”,不仅有力带动当下夜经济的繁荣,打开了文体旅商融合的鲜活路径与想象空间,还带动更多夜间“消费新势力”涌现,参与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进而让夜经济获得源源不断、持续“上新”的澎湃动能。

看,夜幕灯火里的江苏,正向更多人诠释“美好夜生活”。快在评论区分享你最钟意的夜生活好去处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泽文 万晨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8/t20250801_s688bfaefe4b0ae6397718554.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