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三十年耕耘,精神医学如何成为百姓“心灵守护者”

2025-08-05 09:37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由于缺乏科学认知,曾几何时,社会对精神疾病充满误解与畏惧,患者被粗暴归入“疯人院”的标签之下,精神科医生亦在有色眼镜的审视下艰难前行。如今,当大众不再讳谈精神问题,社会需求激增,精神科医生也终于摆脱“污名”,走出“院墙”,成为百姓的“心灵守护者”。

医师节前夕,本期“新华日报·健康周刊”《名医·名科》走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学科带头人姚志剑,在他从医32年的故事里,看精神医学如何飞越“疯人院”。

精神医学,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姚志剑的记忆中,1993年的那个起点,带着苦涩的底色。他毕业被分配至脑科医院精神科,许多同学望而却步,甚至有人做了“逃兵”。“当时社会对精神疾病充满误解和恐惧,精神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也都处于洼地,很多人没能坚持下来。”姚志剑回忆,那时在医生们当中流传着一句自嘲的对联,“诊断精神分裂症,治疗盐酸氯丙嗪”,横批“都一样”,背后透露出疾病认知和诊疗手段的单一。

但姚志剑是幸运的,他的成长之路恰与中国精神医学高速发展的时代同频共振。

始建于1947年的南京脑科医院是我国最早的国立神经精神病专科医院,经过一代代专家的奋斗,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医院已开始逐渐告别单一诊疗模式:1984年6月成立“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1984年9月成立“南京神经精神病研究所”,下设神经病理、神经生化、医学心理、司法精神、遗传、流行病学、神经生理诸研究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又增加了免疫学、神经精神药理学、神经放射、妇女精神卫生、老年精神卫生、护理等研究室……向“全疾病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迈进。名称亦悄然变化,“精神病学”逐渐被更具包容性的“精神医学”所替代,一字之差,正是消解病耻感、重塑认知的关键一步。

这片曾被阴云笼罩的领域,却成了姚志剑扎根耕耘的土壤。工作的前几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临床养分,住在值班室是常事,与病人多交流、同活动,这种密切细致地观察,为他的临床基本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一次出国交流的契机真正照亮了他心中对精神医学未来的认知。国际精神医学的先进理念与实践,让他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这不仅是职业,更是一项充满未知亟待探索、对生命健康意义重大的事业。心态的转变,悄然开启了他从医生向临床研究者的蜕变。

勇于探索,打造不一样的“避风港”

时间指针指向2012年,姚志剑迎来了职业生涯中一次极具开创性的挑战。当时中国抑郁症发病率已高达2.1%,但诊疗资源却严重滞后。患者要么被置于精神科封闭病区,要么在医学心理科开放式管理中面临安全隐忧。这年11月20日,由姚志剑牵头创建的心境障碍科成立,这也是江苏省首个抑郁症单病种特色专病病房和江苏省唯一省级抑郁症专病诊疗中心。“那时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医生自己,都对抑郁症专病病区的设置持观望的态度。”病区有那么多患者吗?做抑郁症方向有职业未来吗?很快,病房一经开放就迅速住满了患者。面对社会强烈的反响与患者强烈的病耻感,姚志剑坚持在很多会议上坚定发声:“我们可以谈论这件事!”

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病区的诞生,更是一场诊疗模式的深刻变革。这意味着精神病学的服务对象与研究对象已有明显的变化,研究重点从传统的重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逐渐向轻性的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障碍、强迫障碍、适应不良行为等转移。

而且由于新的精神药物的出现、对康复及复发预防的重视,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已大为改观。治疗手段也变得更为丰富,科室为患者提供基于临床评估、血药浓度、药物基因组学和药师参与的药物治疗,团体及个体心理治疗、计算机辅助的认知行为治疗、虚拟现实辅助的认知行为治疗,无抽搐电休克、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生物反馈、计算机辅助的认知康复等,基于生物学标记引导的非药物治疗,以及健康宣教、互联网延伸管理等服务。

更重要的是,姚志剑团队设置了“半开放式管理模式”,医护人员需具备精准评估自杀风险的能力,据此区分患者活动权限,既保障患者的安全,又最大程度给予大家尊重、自由。在该病区,处处细节都透露着人文关怀。墙壁两侧的挂画,处处可见的绿植,柔性材料制成的“砸不烂”镜子,满足患者爱美需求同时杜绝自伤风险;门上加装静音棉消除刺耳声响;特制充电盒只露线头,隐藏收纳插座……这些微小的用心汇聚成一股暖流。

该病区后来被评为“全国抑郁症诊疗基地”“全国人文爱心科室”“抑郁症快速干预中心国家教学中心”,从最初的5位医生在漏雨霉变的简陋环境中起步,床位如今已扩展至80张,科研课题一度占据全院近半壁江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牧的这句诗在姚志剑看来,正是抑郁症专病病区发展最形象的注脚。

星火燎原,照亮“全周期”守护之路

患者越来越多了。从他刚开始工作时,整个医院每日门诊量不过400-500人次,如今医院每日门诊量已经达4000余人次,其中精神科占比超一半。如“山呼海啸”般席卷而来的精神心理需求,让他倍感压力,也有了更多动力。

“医院精神科之所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是精神科自身的努力,而是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综合实力强劲、相互协同的一个必然结果。”姚志剑说,从建院之初起,医院历任院长、诸多专家都是神经与精神兼顾的神经病理学家,医生们在治疗精神疾病时,从不会仅将其视为单一的心理问题对待,而是从全病因模式出发,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每一位精神科医生入职必须首先进入神经科轮转,培养对疾病诊疗思维的全局眼光。”

此外,精神科下许多亚专科发展迅猛,为多学科诊疗提供坚实的保障。姚志剑举例,如1978年成立的儿童精神科是我国第一所儿童心理卫生专业机构。1982年,儿童精神医学泰斗陶国泰教授确诊了我国第一例孤独症。1988年起被国家卫生部任命为中国儿童心理卫生指导中心,是儿童心理卫生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至2021年中心已连续11次被聘任为“WHO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也是亚太地区唯一的合作中心。

这样的“第一”和“唯一”还有很多,姚志剑都谦虚地一带而过。在他对临床研究的追求中,客观诊断标准始终是驱散精神医学迷雾的核心方向。他带领团队基于功能影像信息开发抑郁症诊疗辅助系统,成功申请专利,此举改写了抑郁症诊断依赖“主观判断”的历史,通过捕捉疾病与康复状态下的神经影像标记,为诊断提供了坚实依据。这一成果,正是他坚信的“通过研究反哺临床”理念的生动实践。

“但这还只是开了个头。”姚志剑说,未来科室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他2013年、2018年相继分别成为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首个精神医学博士生导师后,科室也成为江苏省博士后工作站、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博/硕士生培养点,他带领团队和学生还要继续针对抑郁症自杀高危群体的预防和心理干预、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疗效与相应机制探索、抑郁症早期诊断与疗效预测的影像基因组学研究、神经影像学与心理学技术在抑郁症中的应用等多个方向开展研究。可穿戴设备、AI面部与语音识别、VR技术、生物反馈等前沿手段正在抑郁症等智慧病房中探索应用,与东南大学合作研发的“闭环神经调控”技术,尝试依据个体脑波进行个性化干预。同时,依托5G技术的远程诊疗与教育网络也在不断拓展。“我们要让客观数据成为临床治疗诊断的依据之上,继续拥抱‘数智’。”

“除了培养‘顶天’的高水平人才,我们也要‘立地’帮助基层培养更多可用的精神科医师。”不仅仅是“看病”,精神心理问题更多要走出“院墙”,延伸到院前院后,覆盖更多人群,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为此,他在省内镇江市、南通市、盐城市、苏州市、泰州市等,以及安徽、福建、江西多个省、市、区建设医联体和专科联盟。

2020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行政、科研、教学、临床,哪个也放不下。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出于个人的强烈意愿,选择精神医学方向,南医大精神医学专业持续扩招,映射出行业吸引力的显著提升。

从苦涩对联下的艰难启程,到今日开放病区里柔和的灯光;从“疯人院”的刻板隔绝,到全生命周期守护的现代精神医学;从当年寥寥无几的学生选择,到如今年轻医者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精神医学之灯照亮的不仅是疾病,更是社会认知的深谷。当“姚志剑们”砸碎“疯人院”的冰冷锁链,一代医者以仁心为火把,终将偏见深谷照成通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实习生 史文君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8/t20250804_s6890c3b4e4b0310b14ad3ab4.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