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江淮河汉,驰骋华中敌后|鏖战盂城,筑牢华中解放中枢
这个暑假,位于高邮的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人流如织。人们驻足于此,回望1945年末的那场高邮战役。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指挥新四军发起总攻,血战高邮城,最终迫使日军俯首投降。高邮战役的胜利,拔除了残留在华中解放区中心最后一个日伪据点,牵制了国民党军沿津浦路北犯我解放区的行动。同时使华中解放区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地区完全连成一片,大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反对内战,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信心。
战火起高邮 钉破城外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传遍世界。然而在高邮城,盘踞于此的日伪军却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指使下,拒绝向新四军缴械投降。彼时,高邮城内有日军1100余人、伪军5000余人,依托多年经营的坚固城防负隅顽抗,成了华中解放区南线的“钉子”。
面对日伪的嚣张与国民党顽固派侵犯我解放区的图谋,粟裕决定集中15个团的兵力,向驻高邮日伪军发起攻坚战。“按照战略部署,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收复邵伯,肃清高邮城外围据点兵力,围困高邮城;第二个阶段,总攻高邮城,全歼守敌。”高邮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张雪莹介绍,各参战部队接到命令后,战斗情绪异常高涨,迅速从两淮出发向南挺进,到达指定集结地,作好战斗准备。
1945年12月19日晚7点,新四军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战场上同时发起攻势。至20日中午,高邮城外围据点除东门的净土寺塔外,均被扫除。为何这座古塔没有被即时攻克?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讲解员韦玮解释道:“由于净土寺塔的位置在城门外,又是一个制高点,因此,日军在占领高邮城后,这个塔便成为日军的瞭望塔和军事制高点。这里的火力很猛,居高临下,非常难攻。”原新四军八纵68团参谋邢继刚生前依然记得当年的细节,“我们用湿棉被裹着方桌做的‘土坦克’当掩护,越过开阔地带,一步步逼近净土寺塔,消灭塔内和高邮城之间的供给,还用炮轰。最终塔内的敌人投降了。”时至今日,塔身仍留存着80年前激战时留下的炮弹痕迹。
高邮外围据点被清除后,新四军一面积极做好攻城准备,一面大力开展政治攻势,采用话筒喊话、放日本歌曲、挂劝降标语等方法。让新四军文工团团员陈秀岚印象最深的,便是我军发明的“土飞机”。她曾在采访中说道:“用厚牛皮纸糊成瓦式大风筝,飘到高邮城的上空。风筝上绑着一捆捆劝降传单,每包传单上面点着长短不一的线香。烧断捆传单的绳子后,传单便像雪花飞舞似的飘进城里的每个角落。”几天后,两名日本士兵以出城修铁丝网为名,偷偷向新四军投诚。
血战破坚城 降旗落“洪部”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不少老高邮人对“洪部”这个地名印象深刻,都知道是侵华日军占领高邮时的指挥部所在地。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主管周越表示:“高邮人大多知道‘洪部’,但很少有人深究这个词的意思。我考证过,‘洪部’这个发音在日语中是本部司令部,应该是当时老百姓常听日军这么说,于是沿用了下来。”
这个被当地人熟知的“洪部”,成了日军最后的窝聚点。1945年12月25日晚细雨蒙蒙,三颗绿色信号弹刺破雨幕,总攻开始。据《新四军战史》中记载,“总攻时,以猛烈炮火轰击位于城东的日军司令部,并以一部佯攻城东门,造成敌人错觉,牵制日军主力。”“第68团首先以云梯登城突破南门。接着,第64团第3连也从城西北角登上城垣。”……
时任新华社兼苏中《人民报》派驻新四军的随军记者甄为民曾提及当年战斗的激烈,“我军登城的竹梯子只有电线杆子粗,一次只能几个人一起冲,城墙上的日军和伪军用钩镰枪戳中梯子,不少战士连人带梯跌落下来,还是不停向上冲,登上去的就跟敌人拼刺刀。”各攻击部队突进城内后,与日寇展开了巷战,逐屋争夺,并将敌人最终压缩至“洪部”院内。眼看大势已去,日伪军不得不放弃抵抗,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大佐终于缴械投降。
26日凌晨,伴随岩崎将日军花名册和军械、军需登记册呈交给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高邮城自此迎来解放。主展馆也在当年相同的位置用蜡像重现了受降场景,韦玮指着面前的油画,还原了一个细节:“一向不愿张扬的粟裕司令员及随从就挤在我新四军战士中,从头到尾观看了受降全过程,直至一声不响地微笑着悄然离开。”据文献记载,12月29日,整个高邮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日军1200余人,伪军8000余人。
烽火淬记忆 薪火映新程
昔日的“洪部”如今已变身由抗战甬道、胜利广场、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及其他附属建筑共同组成的“红色地标”。步入125米长的抗战甬道,只见锈红底色上,14个篇章浓缩着14年浴血抗争的艰辛。甬道尽头,AR全场景红色文旅项目让历史可触可感。当游客触摸眼前的“音符”标识,《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便会响起。“游客可根据光标和语音提示触碰指定区域,就可以触发不同互动内容,体验沉浸式游览。”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景区管理员高枫告诉记者。
这座承载着特殊记忆的地标,其被大众熟知的历程也与时代同频。2014年12月,当年的受降地正式改建为纪念馆对外开放;2015年,恰逢高邮战役胜利7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让这场战役走入更多人视野。“我们开馆至今已接待海内外观众超百万人次,旺季时想预约讲解,往往得提前一周才能排上。”谈及火爆背后的缘由,高枫坦言,“这不仅是对那段烽火岁月的铭记,更是对无数革命先烈崇高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力量,正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持续的红色热潮中,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投身历史传承,高邮大学生刘子牧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个暑假,他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展馆,义务为参观者提供1至2场讲解服务。从“土坦克”掩护冲锋的智慧,到“土飞机”传单飘落的攻心之战,每一个历史片段都被他讲得具体又鲜活。“能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这段历史,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刘子牧说。
红色基因所孕育的精神力量也深深融入高邮的发展脉络。昔日战场早已换了人间:曾经激战的净土寺塔一带,如今是车水马龙的闹市区;当年军民共守的城池,已建成“清水活水、不淹不涝”的宜居之地……80年光阴荏苒,高邮战役的枪炮声早已远去,但那一夜的血色黎明,永远铭刻着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坚韧反击与最终胜利。高邮,这座运河古城,正将烽火记忆淬炼成前行路上的永恒明灯,照亮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韦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