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瞭望评|如何“共饮长江水”

2025-08-05 09:50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如果外派一个地方工作三年,会留下多深的感情?

日前,笔者在朋友圈刷到这样一条动态:“互助,让我怎能不想念?”“再见了,青海!”……作者是江苏第五批援青的一名干部,曾挂职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

这条动态还配了多张他在青海期间的工作照片,配文这样写道:“彩虹故乡七百日,恍如一梦旦夕间。恨我无能多贡献,愧别互助默无言……”字里行间,浓浓真情扑面而来。

与此同时,笔者还刷到一位江苏援青医生发的朋友圈。这名刚刚抵达青海即将开启3年新历程的医生,写下感言,“身为援青一员我很自豪,接过前辈们传递过来的‘接力棒’,干好这一任,我们有信心。”

江苏与青海,一个长江尾,一个长江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江苏与青海的牵手,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近15年来,江苏一批批援青干部接力奉献高原,投身对口支援与东西部协作任务之中。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也赢得了受援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好口碑。

就在前几天,青海省委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迎送大会,而主角正是第五、第六批的援青干部人才们。从青海本地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受表彰的第五批援青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们个个身披红色绶带,而接棒的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则眼中充满期许。高规格的“一迎一送”,正凸显了责任重大与使命光荣。

这跨越千里的“山海情”,近3年的数字可以为证:47.7亿元援助资金、1260多个援建项目、27个共建产业园区,还有一连串意义重大的民生成果——“心佑工程”范围扩大至青海全省,组织282名先心病患儿赴江苏接受免费治疗;“青海拉面”在江苏开设2700余家门店,带动从业1.1万余人;2.6亿元资金激活藏羊牦牛“五优”产业,“千头牦牛基地”矗立草原;103个新品种、18项新技术在万亩青稞田里孕育希望;消费帮扶的桥梁让“青货入苏”销售额直逼12.3亿元,高原牧民腰包不断鼓起来……

更为可贵的是,苏青两地的“牵手”故事,让共饮长江水的命运与共,成为两省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所以,当离别的车轮启动,援青干部人才的三年时光早已沉淀为终生不渝的守望。千言万语,化作所有人一句“即使回到江苏,心也牵挂着这里”的朴素承诺。

而一些细节,更彰显情深意长。譬如,江苏对口支援海南州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王静,在即将返回原单位江苏省中医院之际,争分夺秒做好援建的名医工作室交接工作,并将记满当地患者电话的旧笔记本带回。再往前,第四批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领队陈明,感慨为筹建海南高职院校“用尽半生私人关系”;无锡第一批对口帮扶海东工作组组长李继军,回到无锡工作若干年后,又带着“对口帮扶民族地区产业合作若干建议”的调研课题专门回到青海调研……

如今,命运与共的接力棒,又被时代赋予了更大的责任。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同时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如何攥紧“接力棒”,跑好下一程,苏青两地都充满新的期待。

而牵手的接力棒,不仅仅是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江源大地。从三江之源到江苏大地,两地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亲如一家的相互助力与赋能,必将如百川汇聚的万里长江那样奔腾向前。(林元沁)

图片 视觉中国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8/t20250804_s6890c38ee4b0ae6397718b13.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