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菜场“蝶变”,“市民食堂”就这样火了
“总算顶住了金陵天地的这波冲击,客流正在恢复!”8月1日晚,南京建邺区友谊街的好邻里市集迎来晚市,总监王辉看到鱼贯而入的食客,长舒了口气。半个月前,友谊街上城市综合体金陵天地开业,一下子分流走不少食客,为此他们紧急降租金帮小贩促销,并投入200多万元改善就餐环境,总算稳住了阵脚。
作为我省首个对标新加坡“小贩中心”的社区市集,好邻里自2017年落户南京油坊桥后,带动南京科巷、苏州双塔等菜场相继改造,今年7月,苏州朝阳、富强等菜场市集先后投运。虽然眼下城市综合体、夜排档越开越多,但这些由菜场变身的市集,却凭着独特的“烟火气+小贩美食”,吸引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居民和游客前来就餐、打卡。
新加坡“小贩中心”作为入选联合国非遗的“国民食堂”,以物美价廉的多元美食服务着居民日常。那么,江苏的菜场市集该如何在餐饮红海中闯出一条“新路”,又怎样向“城市食堂”进阶,既造福市民,又创富小贩?记者走进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市集寻找答案。
小贩“抱团取暖”,
用烟火气焐热“好吃不贵”
8月1日晚6点,好邻里二三十家美食档口沿过道排开,东北锅包肉、朝鲜冷面、重庆小面等美食小吃,吸引了不少附近刚下班的年轻人以及周边小区居民。他们一个个挑开门帘走了进来,整个堂食区坐了百十号人。
“好吃不贵是好邻里的最大特点,干净卫生让人放心。”在洋河总部大楼上班的小侯,中午在单位食堂吃,早晚两餐大多在这里解决,这里不仅有各种“地方美食”,而且家家“明厨亮灶”。他常常早餐花个六七元来份粥再搭配软蛋饼,晚餐则轮换着点卤拌饭、地锅鸡、锅包肉等,也才十五六元;若是几个同事小聚,一两百元能点一桌菜。
“小贩卖得不贵,顾客吃得实惠,源于市集抱团取暖、规模经营。”王辉说,市集美食档口分列四周,中央留出堂食区,就是借鉴新加坡小贩中心“食阁”理念,像食堂一样让顾客挑选各式美食,既烘托气氛,又节约空间、摊销成本。各家档口面积20多平方米,房租比在外面商铺低20%,而且堂食区保洁、收餐、洗碗等全由市集承担,每家只需每年交1万元物业费。同时市集还建立了社群与视频号推介商户新菜品。
市集做好“公共服务”,甚至不惜降租让利,是为了集聚市场号召力强的“舌尖味道”。7月29日下午1点,苏州姑苏区干将西路863号,万家邻里彩香菜市场人头攒动。自今年3月28日完成回迁对外营业,这个原拆原建的古城老牌菜市场始终热度在线。
重建后的彩香菜市场共5层楼,一层特色美食,二三层生鲜超市,四五层社区卫生中心,名头还叫菜场,实际上是座社区综合体,位置最好的一楼用来做市集。彩一茨菰片、承强饮食、彩香蛋饼特色餐饮承载了老街坊的舌尖记忆,在菜场过渡疏导点时,彩香就用“最低租金”留下“老味道”,如今全部回迁。“营业额几乎翻番,顾客主要是周边居民和上班族。”菜场负责人卢国庆告诉记者。
午市临近尾声,彩香菜市场一层餐饮区不少摊位前依然排着队。“这里主打一个好吃不贵花样多!就是经常排队。”70后张甜是这里的常客,点了一份鲜肉虾仁馄饨,才花费10元。“一直到晚上7点半都这样,周末人更多!”承强饮食招牌是苏式手工糕团和苏式面条,大排面12元、小馄饨6元、油氽糖饺1.5元……从苏州工业园区赶来的父女俩点了一份葱油虾仁面、一份大排面,买了各式糕团,放了满满一桌。一旁的桌子坐着来自苏州高新区的母子三人,“像个商场,不一样的是多了烟火气!”就读苏州新升实验小学的哥哥司煦赞叹道。
“集中”不“扎堆”,
烟火气里带着安心感
记者走访看到,从苏州的彩香、朝阳到南京的科巷,都像好邻里一样“食阁”分列、餐区“共享”,由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监管食材安全。“这借鉴了新加坡‘小贩中心’的运作模式。”南京市建邺区商务局副局长陈春华说,这种模式通过政府建设载体、监管核心食材、推行小贩培养等系统举措,让城市烟火气成为一道既接地气又具韧性的风景:不仅市民能享受到实惠美味的饭食,个体商贩也能可持续地经营。
然而新加坡“小贩中心”通常分布在组屋区或交通枢纽附近,我省各地市集多由菜场改造而来,这是为何?“受电商影响,菜场不需要那么大面积,但还是许多市民买菜首选,拿出部分场地建市集,可以互相借力。”王辉说,他们从具体情况出发,打造了“菜场+市集+X”的社区商业新业态,重新定义“家门口的美好”。
改造前,好邻里一楼为百货小铺,二楼是菜场,经营平淡。董事长田家才先赴苏州工业园区参观“邻里中心”,再到新加坡考察“小贩中心”——那些藏在组屋楼下、干净整洁却烟火气足的集中式市场,让他找到了破局的方向。
归来后,好邻里结合本地社区需求,提炼出三条核心改造理念:
首先,“集中”不是“扎堆”,是有序共生。借鉴新加坡“小贩中心”“去零散化”逻辑,取消零散小铺,统一商户卫生标准;
其次,“干净”不是“高冷”,是烟火气里的安心。好邻里餐饮户穿统一工装,每天收摊后清洁灶台,推行食品“双检制度”(广场自查与食药监流动检测结合),现场公示产地,食材可溯源。
最后,“便民”不是“全能”,是精准匹配社区需求。好邻里调研发现,周边3公里社区的老年居民占40%,年轻上班族占60%。为此二楼菜场保留平价菜摊、肉摊,满足老人日常采购需求;一楼既有家常菜又有各地小吃,还增设儿童娱乐区;三楼则引入健身房,上班族“吃饭+遛娃+锻炼”一站式解决。
从新加坡“模式”到南京“改造”,好邻里保留市集底色,也擦亮了“邻里”二字——让商户安稳扎根,让居民感到便利与温暖。仅一楼美食区,每天就有400—500人的客流量,热气腾腾的餐食香气里,是街坊邻里对“菜场市集”的认可与偏爱。
对新加坡“小贩中心”经验创新整合,科巷菜场市集一楼网红餐饮引流,二楼菜场托底,并响应“一老一小”需求,新增儿童游乐区和银发助餐点,孩子在儿童乐园玩耍,老人坐在休憩区闲聊,整个市场全天都能保持较高人气。
7月8日,历经3个多月改造,苏州朝阳菜场以“朝阳菜市集”新面貌开业,保留菜场核心功能的同时,新增19家小吃店铺,设置了小食区,还入驻便民市集,提供磨刀、修鞋、缝补、配钥匙、炒瓜子等便民服务,形成烟火矩阵。
像彩香、朝阳这样的菜场市集,苏州市姑苏区3年来已改造提升一批。“我们不一味追求空间的新,而是优先考虑到菜场之于社会大众的生活属性,因地制宜打造老菜场新形态。”该区商务局负责人说。
小贩“登堂入室”,
从地摊烟火到人生出彩
菜场跃升“市集”,让市民在可信赖的日常美食中找到归属,也缩短了游客熟悉一座城市的时间。在彩香菜市场,单是“马家快餐”一家档口,每天可卖600多份盒饭。
市集的引流走红,也吸引了许多品牌餐饮入驻。在南京一些市集,不难看到知名奶茶店、包子店、鸭血粉丝汤这类连锁餐企。这是否有违“小贩中心”初衷?
科巷新市集经理戴霄尚认为,选商户就像搭积木,得有搭配,连锁店出餐快、品控稳,是市集不可少的,但这些品牌店综合体、文旅街上都有,“市集还是要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培育身怀‘一招鲜’的个体摊贩,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科巷,“三姐酒酿”是游客“必尝款”,每天一早,店前便排起长队。“发酵时间长,酒味更浓;当甜点的话,发酵短更好吃。”“三姐”杨连芳说,她起初是流动摊贩,被科巷发现后请进市集,办了生产许可证,渐渐成了网红店。
在好邻里,也有个“李记豆花”的逆袭故事。店主曹治龙18岁跟着舅舅李华能学手艺,豆花以舅舅姓氏命名,最初在街头摆摊攒下一批回头客,后来被好邻里第一批请进了市集。曹治龙每天凌晨2点就起床,选豆、泡发、研磨、熬煮、点浆……每一步都有讲究。清晨5点半,档口刚掀开卷帘门,“李记豆花”便磨出了第一锅豆浆的醇香。“3元一碗豆花,从不涨价,一天能卖200多份。”曹治龙说。
“在好邻里,李记豆花、安徽板面、徐州把子肉这些成长于农贸市场、街头地摊,却拥有独门手艺的小贩店铺,都重点引进、摆在C位。”王辉说,这些地方小食口味独特,回头客多,每天营收都有1500—2000元。
苏州各市集也在积极搜罗、挖掘“流量小贩”。去年底,劳动路60号月泊湾·壹号菜市集招租人气美食,特地引进韩师傅小吃店,店里的糯米三角包是苏州人童年“三件套”之一,之前只在老巷子里有卖。“菜市场上门来找了我们好几次。”年近七旬的韩师傅说。双塔市集改造后,引进了海棠糕、壹囍堂糕点2个非遗品牌。“海棠糕是祖传手艺,我在石路南浩街摆摊好多年,进了双塔后,好多游客来买。”海棠糕第五代传人陈巧文说。
入驻市集,小贩们生意与生活双向升级。曹治龙靠着开店攒下的积蓄,在南京买了房,三个孩子相继出生,老家的亲戚也过来一起帮忙生意。如今,“李记豆花”已在南京开出20多家分店。彩香菜场“承强饮食”店主王承强带出徒弟林波,在市集开出生煎“鑫震源”创始店,打响品牌后又开了110多家连锁店。
“市集和商户双向奔赴,不但藏着一座城市的烟火温情,还给了小贩‘登堂入室’、人生出彩的机会。”卢国庆说,菜场市集在治理创新、民生保障和个体小贩的生存尊严间达成了平衡,实现了多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雨薇 唐悦 顾巍钟
实习生 何千晨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