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昼与夜!首部全景揭秘苏超的新书《苏超来了》这样来……
2025年夏天,一场名为苏超的草根足球风暴席卷江苏。南京奥体中心 60396名观众的呐喊震彻夜空,29亿微博话题阅读量碾压同期国际赛事,连欧洲冠军联赛赞助商喜力啤酒都破天荒押注这场省级联赛。当教师、外卖员、村支书、维修工组成的“跨界军团”踢出全民狂欢,海量网络内容却如散珠碎玉,难成体系。正是此时,新华日报社社长双传学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徐海一拍即合:以一部权威著作,系统记录这一现象级事件。
面对稍纵即逝的热点窗口期,新华日报社从7月9日至25日,仅用16天就高效完成了全景纪实文学《苏超来了》的撰写工作,让那些因热爱而闪亮的瞬间、因团结而沸腾的城市、因纯粹而动人的故事,永久定格在书页间。
7大篇章,从创意策划到框架成型
作为首个策应赛事的主流媒体和报道平台,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独特基调引爆公众记忆;后续更以13个地方分社联动,推出“城市Battle海报”“城市对歌”“苏超对诗”等创意内容,引爆全网二次传播。掌握“苏超”一手资料和独家资源,他们在挖掘报道深度、提炼报道高度方面,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超组织和宣传工作,相关领导十分关注本书编撰情况,对选题策划、写作、出版的各个流程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新华日报社社长双传学牵头策划,研究确定书籍名称、核心思路与框架;总编辑顾雷鸣参与大纲讨论,副总编杭春燕具体统筹,带队连夜研讨,最终以“家门口的苏超”“‘草根’的苏超”“纯粹的苏超”“玩出来的苏超”“踢出‘界’的苏超”“闪光的苏超”“冠军苏超”七大篇章,为全书筑起骨架。
16个昼夜,苏超报道者的攻坚鏖战
7月9日,新华日报社撰写组专题会议召开,双传学社长明确各章节牵头人,战斗的号角就此吹响。
“争取3天出部分样稿!”当晚,微信群里的“军令”掷地有声。
从那天起,20余名新华日报人开启了“双线作战”模式:白天,他们是跑线记者、版面对接编辑、直播策划者,在报道岗位上各司其职;夜幕降临,台灯下的笔记本电脑又成了新的“战场”。他们埋首案牍,把通勤时的构思、午休时的采访录音、深夜哄睡孩子后的片刻宁静,都化作文字的养分。
他们深知,《苏超来了》不能只记胜负,更要捕捉赛场内外的热血与感动;不能只评论,更要了解赛事背后的故事和细节。于是,他们持续走访球员、教练、球迷与组织者,用多维视角还原那些藏在呐喊与汗水里的真情。
7月14日,《引言——燃情苏超 城市荣耀》与《冠军苏超》样章率先抵达,其他章节也在随后几天陆续交稿。新华日报、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也广泛发动征集“苏超”名场面,文稿组、图片组、电商组与编辑组高强度作战,夜以继日,键盘敲击声不息。
最终,7月25日中午稿件全部定稿,以16个昼夜,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1个初心,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主角
“苏超”赛场内外人人都是主角,个个拼尽全力。初稿完成后,挑战接踵而至:多位作者执笔导致风格差异,内容重复风险骤增。怎么办?“改!删!”各组负责人态度坚决,深夜的工作群消息闪烁,小组讨论此起彼伏。
从策划到成稿,“全民参与”始终是核心准则。团队在研讨中达成共识:“苏超的灵魂,是普通人因热爱迸发的光芒。”因此,书中没有聚光灯下的明星,只有一个个鲜活的“苏超面孔”。它记录的不仅是赛事,更是江苏人对足球的赤诚热爱,是对城市的文化自豪,是一场全民共情的集体记忆。
7月31日,《苏超来了》正式下印。516名球员的真实故事在此汇聚,江苏13城的足球文化、美食梗图里的赛场幽默、“散装江苏”背后的团结密码,都化作鲜活细节,编织成一部烟火气十足的足球史诗。
欢迎广大读者关注各地书店及线上平台,一起见证“苏超”的荣耀与梦想!
线上购买方式:
1、交汇点商城:点击链接进入交汇点新闻电商平台购买页面
2、抖音:点击链接即可进入抖音下单页面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