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读懂天津杨柳青“八字门”里的美德教育
8月7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天津杨柳青民俗文化馆。这座馆藏丰富、面积逾五千平方米的文化场馆,不仅珍藏着千余件杨柳青年画、老物件和历史影像,更以步入式复原场景,再现出百年前运河重镇的市井风貌与人情世故。馆内一处不起眼却颇具意味的民居门楼,引发了参观者的广泛兴趣,这便是杨柳青传统民居中独具特色的“八字门”。
所谓“八字门”,顾名思义,是因门楼两侧墙体向外倾斜,形如汉字“八”而得名。它不同于高门大户常用的“金柱大门”或“如意门”,门宽仅两米左右,门前台阶内收于院落之中,尽量减少对公共空间的占用。这种设计既方便胡同内人群往来,也体现出居者对街坊邻里的体恤与礼让,因而又被民间称为“德门”。
“八字门”之所以被称为“德门”,更因为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内涵——“美德”。它所体现的,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礼让为先、谦逊和善”的精神底色吗?一个门楼的细节,折射出的却是一种价值观的沉淀,是邻里之间的温情与信任,是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和睦关系。
我们读懂这道门,不只是欣赏其工艺、结构或民俗风貌,更应读懂其背后浓浓的人文关怀与道德理念。这种通过建筑呈现人之美德的做法,在中国文化中屡见不鲜。譬如家喻户晓的“六尺巷”故事,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因宅基地发生纠纷,彼此退让三尺,最终留下“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佳话,成为世代传颂的儒风典范。
今天,传统建筑已不再是单一的居住空间,它们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功能与精神价值。对“八字门”的重新理解,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从何而来,更提醒我们该向何处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这些古老的构造中,提炼出可为今人借鉴的治理智慧和文明素养。
“何以中国”?答案往往藏在这样一些微小的细节里。一个小小的门楼,不张扬、不奢华,却将“和为贵”的文化理念融于砖石之间,将“知进退”的人生智慧藏于门内门外。这种文化自觉、道德自律、邻里互谅,正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内在力量所在。
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是沉睡在博物馆玻璃柜中的文物,而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是能被看见、感受到,并影响当下生活的价值观念。在新时代,传统美德依然可以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只有将这些价值重新激活、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范杰逊)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