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一线看减负|让医生回归本职,江苏一地这样清理规范“社会事务进医院”
“统计完这6个病例数据,这个月的报表任务就完成了。”7月底,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办公室内,青年医生侯文哲一边在电脑上录入病例信息,一边对记者说。
病例数据填报是确保临床诊疗信息完整性和规范性的核心环节,可以帮助实现诊疗过程的标准化记录与质量管控。以前,每月分配到神经内科的病例数据填报量有近千条。“部分数据可以通过信息抓取来获取,但仍有不少还需要人工修正。”侯文哲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笔账,“科室13位医生参与数据填报,每人每月至少要填报60例,填报单个病例需要20至40分钟,按平均30分钟来算,每月单是填报数据就至少要耗费30个小时。”
临床医生诊疗工作量本就繁重,再叠加大量报表填报任务,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
今年,一切都有了显著变化。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吕翔告诉记者,如今神经内科每月分配的填报任务不到200个,填报人手也增加了,每月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任务仅五六个。基层一线的医生感受更真切,“现在填报表轻松不少,月底抽空完成就行。减负释放的不只是双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投入诊疗工作。”侯文哲感慨。
变化源于扬州开展的清理社会事务进医院专项整治。扬州市委督查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扬州出台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医院减负十条措施,清理规范社会事务进医院,规范简化各类行政管理活动,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医院减负,让医生真正回归临床本职。
“清单明确医院可以承担的社会性事务5项、不应承担的社会性事务4项、需要审核的社会性事务3项。”扬州市卫健委办公室主任曾强说,不应承担的社会性事务包括非医疗相关的行政任务、超出专业范围的社会服务、非医疗相关的宣传和活动组织和超出职责范围的公共管理和服务。
大量非医疗数据填报,正是典型的不应承担的社会性事务。对此,扬州先后两轮征求基层意见,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目前省级层面暂停8类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工作,市级层面停报2类数据。与此同时,扬州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填报的各项统计报表清理整合精简1/3.并统筹建设扬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信息化平台,减轻医务人员重复录入数据的负担。
如果说“表山”是年轻医生此前常见的压力,那么对陈蓓蕾这样的专家而言,“会海”则是更突出的困扰。
陈蓓蕾是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脑血管病科主任,作为脑血管病专家,她的门诊可谓是“一号难求”。“过去不敢轻易确定开门诊的时间,因为会议太繁杂,时间根本没法固定。”陈蓓蕾说。科主任例会、院周会,还有各种质控会、学术会议,她平均每个月至少要参加10多个会议。“重复率高、耗时久”是这些会议的共同问题。
会议减少是最直观的变化。“现在,医院内部一般只有每月一次的科主任会议和每季度一次的院周会;医院外部学术会议频率明显降低,大家更珍惜交流的机会,会议质量显著提高了。”陈蓓蕾说。
医生省出的时间,真正用在了患者身上。现在,陈蓓蕾每星期有一天半时间固定坐诊,每两周开设一次专病门诊。“打开手机就可以网上挂号,方式更便捷,号源也更充足。期待家门口的医院能为我们提供更优质的治疗。”带着家属前来就诊的徐先生说。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医院减负,苏北人民医院办公室副主任杨晨的感受同样深刻。“现在文件数量明显缩减了。今年1—5月医院接收的上级文件数量同比下降约15%,医院自身发文也聚焦制度体系完善,尽可能减轻一线医务人员的负担。”杨晨告诉记者,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的督查、考核及调研也都明显减少,公务接待压力大幅减轻,近几年的公务接待预算逐年降低。同时,国家卫健委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已调整为绩效监测,不进行排名,能够更显著地发挥管理工具的作用。
曾强说,之后将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能力,优化行政工作流程,通过数据赋能医院管理,持续减轻医务人员负担,推动医院“减负—增效—提质”真正落到实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睿翔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