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老外追短剧“上头”,江苏企业抢滩布局
继好莱坞电影和韩剧之后,中国短剧火爆“出圈”,正在重构全球视听产业格局。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微短剧应用包揽八席,成为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文化轻舟”。老外氪金追剧,中国短剧“霸榜”全球,甜宠、逆袭、复仇等爽剧在丰富了“老外”文化生活的同时,传统文化题材也“好风凭借力”,涌现出一批“出海又出圈”的佳作。
当前,江苏许多短剧企业纷纷抢滩布局海外市场。当国产短剧“扬帆出海”时,中国故事如何“乘风破浪”?
中国“短剧公式”
吸引全球观众“跨屏共振”
豪门千金Kate Nelson与未婚夫坠入爱河,婚后丈夫将她推下悬崖,成为新任CEO,女主大难不死后成功复仇……这是南京百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百川短剧”)即将上线的一部海外本土剧(区别于“译制剧”)《She’s Back》。
对国内观众而言,该剧虽由欧美演员出演,质感直逼大片,但“配方”还是熟悉的“中国味道”。
去年10月,百川短剧在南京成立内容总部。该公司面向海外推出付费、免费两款短剧APP,产品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主流8大语种,海外日活量20多万。
“成绩背后,有国内成熟庞大的产业链基础作为‘出海’支撑。”百川短剧CEO何旭琼对记者说。国内,短剧IP开发、剧本孵化、拍摄执行、后期制作及AI辅助创作的全链条式工业流程成熟完善。即使拍海外本土剧,也未必真的需要在海外拍摄,而是邀请外籍演员来中国拍戏。如今横店、华莱坞等传统影视基地纷纷转型新赛道;在南京,“竖店”遍地开花,许多创业者看重南京厚重的城市文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沉稳务实的文化性格。
小小一方手机屏幕内,不同肤色的人群上演着相似的故事。
甜宠、逆袭、重生、复仇、打脸等故事母题和“语法”,极致地展现了全人类对真善美和自我实现的共同追求。拍中国人怎么谈恋爱的译制剧也颇受“老外”欢迎。短剧同样见证着不同文明之间的张力。“一些涉及具体历史背景的古装剧,外国观众不太能看懂,他们也很难理解有关婆媳矛盾的剧情。”何旭琼说,“吸血鬼、狼人是西方特有的热门题材。而在面向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市场时,剧中的女性角色不宜过于强势,家庭、豪门纷争等话题在东南亚更受欢迎。”
“出海”第一步,先“打”东南亚,这是业内的一句经验之谈。由于东南亚和中国的文化差异相对较小,“出海”门槛自然降低不少。
“比如印尼观众喜欢看霸总和家长里短。和中国短剧常出现的保姆、保洁相似,在菲律宾,最流行的是‘女佣文学’。”华瑜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华瑜文化”)CEO李婧敏笑道,“很多北美观众因为之前读过中国的网文,所以对中国短剧的接受度比较高,一直是短剧‘出海’的重要市场。”为了降低试错成本,一些企业会先拿现有的短剧进行译配,“试水”成功后再进行本土化的嫁接翻拍。
中东市场的文化壁垒较强,不过,华瑜文化制作的非遗短剧《釉色伊人》却打动了无数伊朗观众。
作为央视总台亚非中心出品的中国非遗出海系列微短剧的首部作品,《釉色伊人》讲述了中国和伊朗的一对青年男女穿越到明朝永乐年间,围绕一只青花缠枝葡萄纹瓷盘展开的故事。“我偶然在抖音上了解到,原来制作青花瓷的矿物颜料‘苏麻离青’来自古波斯(伊朗),青花瓷于是成为讲述两国文明互鉴、共叙‘丝路’情缘的绝佳视角。”李婧敏说。
为探索中国故事最有效的讲述方式,《釉色伊人》光剧本就改了70多版,对台词、道具涉及的历史细节更是慎之又慎。最终,作品在严肃的纪录性和可看性之间达成了平衡。目前该剧全球播放量达6.8亿。
AI助力“一键出海”
内容、技术、生态缺一不可
和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文化出海”不同,此轮短剧“出海”,和高科技尤其是AI提供的创作工具、效率优势密不可分。
“短剧的诞生和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短信、彩铃、微博、手游、短剧分别代表着不同技术条件下的‘杀手级应用’。”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南京炫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秦林说。
在炫佳,产品和研发人员占了两层楼,创始团队与核心团队均来自清华大学。作为全国首个联合广电系统推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出海短剧的独角兽企业,炫佳基于自研Kino-AIGC视听制作模型开发的“巨好剪”软件,只需用户简单设置风格、音色和素材,便可一键成片,成本节省八成以上。稍早些时候,AI生成视频还会稍显表情僵硬、动作不够流畅,犯“六指”“走路顺拐”这样的“低级”错误;而到了不久前,Kino生成的AI真人风格“苏超”加油MV,已经几与真人无异。
“喜怒哀乐不是4种表情,而是成千上万个表情。每项算法都只能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单个问题。”秦林感叹科技攻关的不易。
借由AI,短剧译制降本增效,海量内容“直挂云帆”,“一键”跨越沧海。“巨好剪”一键出海功能可以精准擦除原字幕,进行声音克隆和AI换脸,并依据目标市场的文化禁忌、视觉偏好、流行元素等数据,自动优化视频内容。炫佳还携手中广国际打造外蒙古-OTT电视视频平台,提供AI剧集译制引擎;搭建东盟网络视听版权交易平台,链接东盟十国,与国内外上百家版权商互动,为客户提供内容“出海”服务。其中,几项技术突破可谓行业领先:AI驱动的匹配算法提高了买卖双方匹配效率,区块链存证确保版权交易的不可篡改性,大数据分析为定价和决策提供了支持,云原生架构确保平台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当前,海外推广成本过高、良性出海生态尚未建立,成为制约短剧“走出去”的一大瓶颈。2024年度,被誉为“海外版红果”的“短剧上市第一股”Mega Matrix,其广告支出占据总收入的62%,净亏损高达1050万美元。
在此背景下,南京智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打造了北斗智影AI创作者中心。在这个平台上,创作者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作品进行二创和分发,最终依据用户充值金额进行分佣。教程中,平台针对TikTok、脸书等媒体的特性给出剪辑建议:视频以2分钟左右为佳,解说配音+原片的形式转化率最高,开篇注意前5秒黄金开头;7—9时、12—13时、16—18时都是推荐的发布时段,21—22时是TikTok流量最高的时段之一。
如今,智影成为短剧分销领域拥有最多创作者的企业,累计为5万多名创作者分佣上千万元。
这让短剧“出海”的门槛大大降低。“企业不必再向海外头部平台投流买量,而是依靠KOL(关键意见领袖)和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借助素人的流量价值实现推广。”智影CEO王群斌说,“未来几年,短剧市场还会爆发式增长,让内容回归内容,实现从创作到收益的良性循环,是文化可持续‘出海’的重要支撑。”
搭建文明互鉴桥梁
谨防“技术至上”削弱情感共鸣
去年9月,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开园,成为全国首个AIGC赋能的视听产业园。
园区里,巨大的橙色Logo彰显创新的活力。园区已打通与省级数字视听内容审核中心的快捷通道,建成我省首个AIGC视频生成技术应用实验室,搭建起集齐剧片超市、网剧备案、影视服务、演员公社、版权保护等功能的服务平台,并迅速汇聚起包括视听企业、版权公司、技术集成装备类企业、MCN公司等在内的40多家上下游企业。
这样一座视听产业园,将为短剧“出海”提供哪些帮助?
“园区会帮助企业系统梳理海外版权法规和税收政策,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拓展海外发行渠道,以及提供拍摄、后期、AIGC等技术支持,提升短剧的制作质量和效率。开园近一年以来,我们通过与高校、专业机构合作,逐步建立健全短剧‘出海’人才保障;通过参加国际影视节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等,统一打造园区短剧‘出海’品牌。”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运营负责人、南京白暨豚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丽说。
短剧“出海”对人才的需求度比较高,要求懂得海外市场运营、跨文化传播、翻译制作等方面技术的人才。为此,南京江北新区、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联动在宁高校,建设高校短剧联盟,搭建涵盖编剧、表演、AI等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体系,并通过举办“我是演员”选角交流会等活动,对人才进行挖掘、培养和实训。
曾经,业界有句感言: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而今,中国短剧迅速占据全球网民的碎片化时间,成为中国递给全世界的“文化名片”。
央视总台和华瑜文化合作打造的“剧看非遗”系列,着眼于“技艺之美”这一不同文明的“公约数”。将于9月3日上线的《闺阁绣梦》,将无锡精微绣技艺的匠心传承、女性意识的觉醒成长和民族工商业的崛起抗争三条脉络融为一炉。抗战烽火中的“义绣救亡运动”,无锡民族企业家抵抗洋货倾销的实业救国举措,以及绣坊女工研制首台中文纹样打版机等历史故事,也为短剧注入新活力。
短剧“出海”开启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合共生的新篇章。微博上,伊朗国家旅游局驻华首席代表@伊朗何飞分享了他参加《釉色伊人》开机仪式的经历,并向中国网友介绍自己神秘浪漫的母国:“伊朗是波斯文明的发祥地,因《一千零一夜》闻名于世。即使遭受长期制裁,伊朗人仍坚韧乐观,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评论区里,拥有超160万粉丝的丝绸之路文化学者@冒险雷探长热情回应:新的“丝路”情缘“隔屏”接续。
不过,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何雨也指出了当前短剧“出海”存在的若干问题。
“首先是题材内容的同质化,爽剧模式占据主流,内容原创性、创新性不足,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其次是文化适配性的浅表化,简单的中国符号堆砌无法传递深层次的文化内核。版权保护机制的缺位,导致未经授权的翻译剧、翻拍剧泛滥,部分平台将中国短剧扒取为AI训练素材,产生‘原创被反告’的法律风险。”何雨说。
当前,国家广电总局呼吁形成以内容为王、以情感共鸣、以平台破圈、以科技赋能的微短剧国际传播新路径。何雨提醒,短剧“出海”需要注意技术赋能背后的人文缺失问题,“AI虽提升了译制效率,但关键剧情仍需人工精修以避免文化误读。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技术至上’误区,虚拟演员虽降低了成本,却可能丧失真人表演的情感张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