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撬动了什么?
实验对人类科学进步的意义非同小可,坦白说,实验就是发明创造之母、工科振兴之源。
达·芬奇一生共创作6000多页手稿,其中记载上万项发明设计与研究,尤其他对齿轮系统的浓厚兴趣和系统研究,对于包括飞行器起落架在内的一系列近现代工业设计,均起到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拥有近2000项发明,正式注册的专利达1300多项,而他同时代的“对手”尼古拉·特斯拉,更是人类第一张X射线图、人工闪电、无线通信、交流电等重大发明的缔造者。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同样对东西方自然科学发展有着无以比拟的贡献。可以说,重视科学技术归根结底就是重视实验,而重视实验又是书写工程创新璀璨篇章的关键之举。
铺垫这么久,需要引出的主角正是强调动手实践的江苏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
这项赛事为何值得一提?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它所带来的启示——
其一,呼吁社会关注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高学业成就,低创新素养。伴随新工科理念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在国内各地中小学的扎根,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曾几何时中小学生刷题能力强、动手实践弱的问题需要得以改变。学校内外,学生们不应该只是科学实验活动的观看者,还必须成为参与者和践行者。对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想方设法给孩子们提供更多实验机会,但归根结底,以一区一校的力量推动,远不及举全省之力关注。
集合江苏省内力量办赛,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从过去只关注考卷分数的状态中跳出来,从小便能感受到实验的魅力,借此增强青少年的动手力、观察力、反思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正如近期网络热传的“物理老师自制‘等离子炮’”,学生为何不能上手试试?所以,赛事让笔者看到了中小学生的可能性,他们不只是能拿卷面高分的选手,更是影响未来的力量。南京育英二外小学部五年级的蒋安麒就直言,今年大赛中他着重观察了气压对足球弹力的影响,该过程调动的信息储备,不亚于任何一门课程内容,而且还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拓展了兴趣点。
其二,得实验者得工科。实验的过程无疑就是一场工程探索之旅,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参赛目的并不是单纯拿名次,也不是为了巩固最基础的实验方法,更不是超前抢跑、完成某项高难度、小众化的挑战,而是培塑工科思维。例如,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应怎样通过设计一台实验,来验证一种猜想?再如,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物件,如何“逆向”拆解其原理,再自行借助现有材料进行仿制?于是,实验大赛中,有水果电池制作、赤道日晷模型搭建等内容。不要小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手实践,工科思维一旦在实践中,如种子一般种下,未来社会中便会涌现出更多时代所需的新工科人才,而新工科,就是新质生产力赖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其三,既然跨出校门办赛,就要办给更多社会化的教育力量看。实验是推动各类科学仪器进步的关键,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名气不仅源于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电子、中子、原子核的结构等都在这间实验室被发现),还取决于这里鼓励学生使用自制仪器。诚然,自制仪器放在当前可行性不强,不过,中小学生实验大赛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也与仪器有关。伴随比赛课题的创新,实验手段要想顺利实现,就离不开设备的更新,这便无形中产生了倒逼仪器创新的推力。谁来进行实验设备的创新,换句话说,推动教学装备创新呢?社会中与之有关的大中小型企业无疑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我们乐于见到以赛促产、以产馈赛的正向循环。应该说,教具行业的发展,不仅对于办赛有益,而且对日常校园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深远影响。
其四,撬动考核评价的维度转变。考核评价维度转变,难度向来不小,家长学生往往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考核指挥棒明确鼓励的事情上——例如大家认分数,这背后就与过去过度强调纸面成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在学习中产生了“某某有用论”“某某无用论”之说,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升学看的是分数,因此别让动手实践“瞎鼓捣”影响了刷题的时间。办赛,有助于打破这类社会认知,至少让更多家长意识到,不必把孩子的考试成绩与动手实践对立起来,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动手能力就弱;而且,未来国家更需要成绩既好,动手能力又强的人——这部分人,实验水平一定不会差。由此,逐渐扭转“某某无用论”的态度。
实验大赛,更像是一个撬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支点。自2022年全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设立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实现了竞赛学段和理科学科全覆盖。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点名表扬江苏省每年组织200多万学生参加实验能力大赛,是全国首创,并表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立于国情和省情看发展,实验所能塑造的区域创新创造潜质不可或缺;立于千家万户教育诉求看未来,实验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亦有重要作用。办赛,就是旗帜鲜明突出“实验”这两个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