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冲刷媒介生态:潮水退去时,谁在“伪原创”一目了然
8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最新发布的《AIGC技术对中国出版行业影响及应用情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对人工智能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进行了详尽分析。消息一出,随即引来话题关注。
AIGC,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的首字母缩写,中文含义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即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大量数据,自动生成的各种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伴随人工智能愈发火热,AIGC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传媒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内容生产的效率和形式等方面,相较过往有了极大提升。但似乎,伦理风险也寓于其中。
就以原创性为例,原创的精髓在于个人思想的表达和观点的传递,这也是传统传媒业界恪守的底线。然而,当人工智能开始基于海量数据,自行为读者用户群体画像,并由此进行内容创作、框架搭建,乃至逻辑观点的推荐时,“机器思考”似乎有了替代人为原创的苗头——操作层面上,传媒工作者其实可以仅在人工智能搭好的钢筋骨架上涂抹水泥,便完成一篇所谓的创作,简单、高效、迎合快节奏的生态。可问题是,AI提供的这些创作建议、逻辑观点,乃至于自动生成的内容,并没有可见范围的限制,意味着不同的人输入相似指令,生成的内容大概率也是相似的。既如此,通过这般手法进行创作的人们,谁又有资格为该内容打上原创标识?
伦理挑战和版权风险,也正是《调研报告》关注的一个焦点,它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语料若未经正式授权,将带来法律边界模糊、维权成本高、盗版成本低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一旦与部分平台的原创推广功能结合,在内容原创性识别机制尚未成型的情况下,无疑将使“伪原创”成为制造混乱的源头,导致大量源头未经审核的内容泥沙俱下。
曾几何时,街边音像店和报刊亭里出售或租赁的盗版影视光碟,是国家重点治理的对象,我们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因为整治的关键不在于销毁多少光碟,而是好不容易扭转了社会对于内容创作者的态度,让尊重原创付诸实际。不论是曾经的盗版光碟,还是今天人工智能浪潮下打着原创标签,实则泛滥的同质化内容,本质都是对于知识产权这条底线的冲击。
技术应该为人类和社会服务,促进行业进步,但规范的到来也事不宜迟。2023年8月15日起,国家网信办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正式实施,提出应尊重知识产权、商业道德,保守商业秘密,不得利用算法、数据、平台等优势,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要求内容提供者应当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问题在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AIGC)在人为“修缮”之后颇具隐蔽性,且数量庞大,如何监管?
诚然,笔者见过网上备注“本文为AI创作”的出版作品,不过更多有着“AI味”、宣称“原创”的内容,并没有此类标注,或许也谈不上篇篇均有相应的核查。
今年,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为AI应用打开了新大门,有人将今年称为“AI应用端爆发的元年”,既然立于新的阶段,怎样才能更好地规范和引导AI应用和AIGC投放,让人工智能真正释放技术“双刃剑”中更为积极的一面,发挥更多正向的作用?
制定标准是重要前提,是对华东师范大学《调研报告》所提问题的回应,也是令AI潮水退去、让出版作品的读者分辨谁在“裸泳”、谁在“伪原创”的关键。
我们呼唤AI、拥抱技术,需要AIGC撬动更多内容生产岗位转型、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文学创作岗、采编岗、美编岗等等,但也需要一套不伤害伦理原则、监管更加有效、内容生产者更为自觉的生态体系,以此保护真正的原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