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中国医师节,看江苏医者如何以仁心与精技书写最美答卷
他们不仅是穿行于生死之间的白衣战士,更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忠诚卫士,以仁心与精技构筑起健康中国的坚固基石。
2025年8月19日,广大医务工作者再次迎来自己专属的节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在江苏,一批医务工作者正以行动诠释德技双修的时代内涵,他们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矢志不渝的职业追求,主动将精力沉入临床一线,倾力打造医护药技“金名片”,有的致力于推动医学科技创新,长期奋战在医学科研第一线;有的专注于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独特优势,积极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有的扎根于农村社区服务农民健康,用无私的奉献夯实基层医疗卫生网……从三甲医院到基层社区,江苏医者正努力让每一次诊疗都成为德馨与技精的生动注脚。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对话国医大师夏桂成、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江苏工匠”李明等一批江苏医者,聚焦他们在医务工作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实践,走进他们的人生,聆听他们的感悟。
德为本,生命至上铸就医者仁心
上午8点,江苏省中医院门诊七楼名医堂诊室里,95岁高龄的夏桂成正为病人把脉问诊。一副老花镜,一个脉枕,在诊室的方寸之地,夏桂成亲切嘱咐病人平日里的注意事项。诊室角落里摆放的“千子图”,正是夏桂成圆了成千上万夫妻父母梦的生动写照。
作为当代中医妇科巨擘、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夏桂成有着“送子观音”的称号。从医70余载,他潜心投身中医药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奇偶数律、五行生克、五运六气以及现代医学、现代科学成果,揭示女性的周期节律、生殖节律;他创立的“中医女性生殖节律调节理论”,完善了对女性生殖功能调治的理念和方法,被业界誉为当代中医妇科学术的里程碑;他苦心孤诣,是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其济世利民的医风更是百姓心中的医德楷模。
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夏桂成接受交汇点记者专访。
即便已到鲐背之年,面对闻名而来的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患者,夏桂成仍坚持每周三次门诊,几十年如一日,“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保持‘德’的品质,一定要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对病人负责。同时,也要有精湛的技术,把自身诊疗水平提高,才能更好地解决病人的问题。”在诊室里,夏桂成精神抖擞,他希望年轻医生们始终以德为本、技为翼,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本领、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也使中医妇科学术得以薪火相传。
技为翼,精进不止淬炼济世之能
走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的办公室,书柜和茶几上面摆满了各类专业书籍,角落里还放着一双哑铃。王学浩告诉记者,有空的时候他会进行一些力量训练,“每周都会去体育馆打一次乒乓球,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必须要有好的体力才行。”
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肝胆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做移植手术的近30年时间里,王学浩率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先后完成了中国大陆第一例活体肝移植、首例急诊活体肝移植、首例扩大右半肝成人活体肝移植等。
时至今日,王学浩仍记得1995年的那场手术,也是他从医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当年,一位肝癌晚期的患者在了解肝脏移植手术后,同意进行手术。手术台上,王学浩和同事站了大约17个小时,成功为病人进行了手术,这也成为了中国大陆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
随后几年里,王学浩带领团队在上海、天津、山东、安徽等地完成了当地的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无数患者得以获得新生。今年,王学浩的办公室里又多了一张江苏省人民医院肝友会的百人合影,他们都曾在这里成功接受肝移植手术。此前每年,这些“肝友”们都会从各地赶来,就是想再握一把从死亡线上拉回自己的那双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肝胆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学浩接受交汇点记者专访。
除了技术攻坚,人才培养,也是王学浩一直在念叨的事情。他反复跟学生强调:“要关心病人,时刻把病人放在心上。同时也要有所追求,把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提高自己解决疑难疾病的能力。”如今,王学浩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很多的医生都是他的学生,其中更是有十几个医生已经能够单独带领团队做肝移植手术,“培养人才把学科建设搞上去,就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王学浩说。
创新为钥,无影灯下淬炼真功夫
手术室里,在机器人的协助下,李明敏锐地找到肿瘤与血管之间的缝隙,破解肿瘤与组织“紧密相依”的难题,严格控制好手术刀的深度和力度,成功将胸腔内的肿瘤取出……这是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明的手术现场。
作为该院机器人手术的“首吃螃蟹者”,李明精通胸外科各类疑难杂症的诊疗,特别是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高清晰度胸腔镜、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等国际先进设备治疗肺癌方面形成了特色。
为保持手术手的极致敏感,这位曾经的摄影发烧友放下了心爱的相机,南京首个山地车骑友团的“紫金山活地图”封存了骑行装备。李明坦言,曾经的爱好化作了诊室墙上的风景照片,骑车摔伤可能耽误手术,这双手得留着救人。他的绝活——无创伤定位做小结节切除手术,靠的就是双手练就的超级敏感性。
2019年,江苏省肿瘤医院在华东六省一市肿瘤专科医院中,首个引进了达芬奇机器人,李明率先开展胸外科医学机器人手术。之后,作为江苏省肿瘤医院机器人手术的领头人,他又培养组建了包含临床医生、麻醉、护理的专业机器人手术团队。面对同事对他术中娴熟技术的赞叹,他揭秘:“每个细节早已在脑中演练千百遍。”
精湛的医术,是医德得以翱翔的翅膀。2024年,李明荣获“江苏工匠”称号,一步步走来,在与患者双向奔赴的历程里,他用行动诠释着“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职业信仰。
传承为源,守正创新续写岐黄志
“病人需要医生的技术,更需要医生的人文关怀。”在苏州市中医医院中医生殖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许小凤看来,医生既要有科学的头脑,又要有悲悯之心,应尽己所能帮助病人。从医40载,她也时刻践行着自身的诺言。
许小凤的母亲是一位基层医务工作者,母亲用一根针一把草为村民解除病痛,也在她心中埋下了学习中医的种子。硕、博学习期间,她白天跟随国医大师夏桂成等中西大家学习,夜间又埋首经典古籍、现代医学前沿,在中医中药、中西结合诊治生殖障碍性疾病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现了自身综合能力的飞跃。
积累近四十年的行医经验,许小凤不断总结、凝练,创立了补肾活血法改善卵巢功能、针刺促排卵辅助生殖、中药外敷改善盆腔内环境、复发性流产中医药三步疗法等中医特色技术,为女性不孕不育的治疗,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综合治疗方法。为弘扬中医妇科、传承吴门女科,2006年,许小凤又毅然决定带领两位医生,创建中医妇科。
每年门诊在2万人次以上,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临床治愈率达80%,吸引的区域外患者占比50%以上……在许小凤的带领下,这个市一级的中医妇科,已发展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江苏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她与团队也先后荣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苏州市科技魅力团队”“苏州市巾帼标兵岗”等荣誉称号。
信任为伞,柔肩妙手撑起安康梦
查房、治疗、抢救、会诊……在启东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病房里,总能见到茅敏华的身影穿梭在病房之间。作为启东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茅敏华20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呼吸内科专业技术工作,她对病人满腔热忱,精心施治,荣获“江苏省医德之星”称号。
呼吸内科常年收治一些年老体弱及急危重症患者,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重,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茅敏华的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哪里有重症病人,哪里就能看见她和同事们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茅主任一进病房,只要一听到她那熟悉的声音,我们的病就好了一大半。”常有患者及其家属这样念叨茅敏华。
患者的信任是茅敏华最大的工作动力,她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活着的价值,我不求轰轰烈烈的成功,只希望能尽心尽职地工作,不负患者给予我们的生命重托。”
情怀为灯,探索未知照亮生命路
“面对病人时要能‘共情’,做个有‘温度’的医生,只有这样在工作中面对诊疗决策、与患者沟通时,才能保持初心。”南京市江宁医院消化内科科主任贺奇彬长期从事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疗与研究,其临床专长涵盖胆胰疾病内镜诊治(ERCP)、消化道早癌精准诊疗(ESD)、肝硬化门脉高压介入治疗等多项前沿技术。
2017年,贺奇彬作为中国第27期援桑医疗队成员奔赴非洲,在疾病肆虐、设备匮乏的异国他乡,他用内镜下套扎手术挽救肝硬化大出血患者的生命,同时在当地开设消化科门诊,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
回国后,贺奇彬更加坚定沉入临床一线、投身基层医疗服务的决心。2022年,贺奇彬在南京市江宁医院开设胃食管反流病专病门诊,每周四下午开展诊疗服务,“我们还走进社区,开设培训班,让更多基层医生掌握早癌筛查、病变识别的能力与技术,更好地服务百姓。”
从医多年坚守临床一线,勤学苦练掌握多项高级内镜技术,从鼓医大学堂到区县级医院开疆拓土……贺奇彬主任对后辈言传身教: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心做,成为行家,努力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寻找创新,成为专家。
钻研为基,精诚所至锻造金名片
晚上7点,记者联系上南京鼓楼医院大外科行政主任、结直肠外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陈刚时,他刚刚结束一台“免造口低位保肛”手术。手术中,陈刚运用到的就是由他首创的“低位直肠手术吻合口瘘综合防治技术”,这项技术使患者免于保护性造口,也被患者称为“改变人生的手术”。
“不论是在基层医院,还是肥胖、骨盆狭小、肿瘤位置非常低的患者,采用这项技术都能很方便地加强低位直肠吻合口。”陈刚告诉记者,这项技术简单易学,一听就懂,如今已经在各级医院普遍推广,“就临床应用来看,鼓楼医院结直肠外科每年有近千台手术都运用到了‘低位直肠手术吻合口瘘综合防治技术’,其中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仅有个位数。”陈刚说。
“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鼓医风格”——这是陈刚一直坚持的行医准则。如今,他正带领团队致力于精准的肿瘤示踪技术研究,为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初心为网,乡音乡情织密健康屏
一早,盐城东台市丰新村村民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东台市安丰中心卫生院副院长、社区主任医师周梁国第一时间在市远程会诊中心申请“即时会诊”,通过一键转诊,20多分钟后,120就将患者送到人民医院的手术室。这是周梁国扎根基层的工作瞬间,在安丰中心卫生院的一方诊室里,他不仅用专业技术帮患者解除病痛,还视患者如亲人,用责任与担当为百姓撑起了一把“健康伞”。
上到医院,下到社区,周梁国喜欢与村民打成一片,成为不少村民的忘年交,而他的手机号也成为居民们的求医问药的“热线”。
“在东台,村卫生室能采血、做心电图,乡镇卫生院能拍CT或扫核磁,能进行诊断和开药。”周梁国说,在基层工作风风雨雨几十载,虽然工作辛苦,泪水与汗水交融,但想到从医时的誓言,想到了选择这个职业的初心使命,看到一个个病患康复后灿烂的笑容,心里很骄傲、很满足!
“贴近群众,坚守医德,不因条件有限而降低标准,不因事务繁杂而敷衍了事。”周梁国告诉记者,社区医生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只有默默无闻的坚守,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好病”,他更要精进医术,不忽视小伤小病,不轻视慢病管理,让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诊治,筑牢健康第一道防线。
德为技之本,技为德之翼。广大医务工作者作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以“技精于勤”的自觉持续更新知识图谱、锤炼业务本领、提升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医者的“德馨”,更在每一次耐心问诊、每一次紧急抢救、每一次对患者权益的坚定维护中,无声播撒于杏林。
值此医师节,向所有以德立身、以技立命的医务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的仁心与精技,是健康中国建设征程中最宝贵的财富。期待全社会持续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广大医务工作者亦将不负时代使命,让“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职业底色,为人民健康福祉注入更强大的守护之力。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