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大地英名|摆开“臭狗阵”,智取敌据点!新沂抗日烈士宋耀南赤胆奇谋保卫家乡

2025-08-19 10:08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8月的骄阳下,新沂市高流镇耀南村花木扶疏,耀南烈士陵园位于村东一隅。伫立陵园,微风伴着蝉鸣,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历史的低语,诉说着8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宋耀南,出身地主家庭,毅然走上抗日征程,在拔除日伪据点时不幸因伤牺牲。如今,耀南村已发展为远近闻名的花木之乡,这一代新农人把乡村建设得美轮美奂,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这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民风尚武,

“高流三杰”擎起抗日大旗

1913年,宋耀南生于磐石庄(今耀南村)一个地主家庭,优渥的出身并未蒙蔽他的双眼。“听村里老人们讲,少年宋耀南常在村口那棵老杨树下,偷偷将母亲做的好饭好菜端出,分给长工家的孩子。”新沂市原史志办主任时云泽说,这份源自心底的朴素善良与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成为宋耀南日后坚定革命立场的基石。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苏北,民族危亡之际,宋耀南毅然成为抗日救亡的先锋。“苏北民风尚武,宋耀南和同为‘高流三杰’的王通吾、夏君彝经常聚到一起,讨论抗日救亡问题。他们一面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一面动员青年起来抗日。”时云泽告诉记者,由宋耀南等组建的沭三区青救大队,是我党领导的沭阳西部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

他的赤诚,体现在对民众的坚定守护。时云泽讲述了一个至今仍在村里流传的故事:一次,磐石庄一地主家的大少爷暗中勾结敌占区不法分子,企图在深夜将搜刮来的民粮运往日寇据点洪庄火车站。获悉情报,宋耀南当夜率青救大队果断出击。

循着村民指引,记者来到耀南村以北隶属双塘镇的古木村,眼前的平静田园就是昔日紧张伏击的战场。在这里,宋耀南成功截获了粮食。面对闻讯赶来的外婆和母亲,他耐心阐释党的政策与利害,最终赢得斗争胜利,也获得了亲人的理解与村民的敬佩。

这份情怀让他深受群众拥戴;而他的能力与忠诚,也得到组织的充分肯定。1942年,刘少奇、黄克诚等新四军领导途经苏鲁交通线,对沿线民兵的严密防守印象深刻,并特别称赞宋耀南“能力很强,表现很好”,这一在党史军史上亦属罕见的高度评价,是对他革命生涯的最佳注脚。

出奇制胜,

“臭狗阵”智破坚固敌堡

宋耀南的革命生涯,闪耀着忠诚与智慧的光芒。1943年7月,时任新四军淮海军分区第3支队副支队长兼7团团长的宋耀南,奉命拔除日伪重兵把守的桑墟据点。

记者驾车沿着沭赣公路来到沭阳县桑墟镇,已难觅当年碉堡林立的景象,但历史回响犹在耳畔。“桑墟镇位于苏鲁交通线要道,是一座重镇。桑墟据点是敌人设在沭赣公路上的最大据点,四角都有碉堡,内有日伪军一个大队300多人,装备精良,易守难攻。”时云泽介绍,面对敌堡坚固、装备悬殊的困境,常规强攻无异于以卵击石。

紧要关头,宋耀南动员大家积极商讨破敌之策,制定实施了出人意料的破敌奇谋“臭狗阵”——将大批死狗抛到据点周围水沟里,其腐烂后生蛆长蝇,污染敌人的饮用水源,痢疾、伤寒病很快蔓延开来,大大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7月20日,战机出现,宋耀南指挥第7团发动猛攻,身先士卒,不幸被敌人冷枪击中,身负重伤。参谋长王通吾率部增援,最终于8月11日成功拔除据点。宋耀南在治疗期间仍心系战斗,不断鼓励指战员。然而由于日寇封锁,根据地缺医少药,他终因伤势过重,于8月29日牺牲,年仅30岁。

记者拨通了今年83岁的宋耀南二女儿宋云兰的电话。“听母亲和村里的老人说,父亲个子很高。他牺牲时,我姐姐6岁,我1岁都不到……”讲起父亲,宋云兰声音微颤,满含深情,“我经常给儿孙们讲我父亲的事情,希望他们好好做人、努力做事,把老一代的精神传承下去。”

“臭狗阵”以智破敌,是宋耀南指挥作战的经典战例。他敢于在绝境中打破常规,以非凡的智慧克敌制胜,越是艰险越是向前。

愿景成真,

红色沃土滋养花木强村

以宋耀南为代表,磐石庄相继涌现出60多位投身抗日救国的热血青年,他们为抗日战争胜利贡献了青春、热血和生命。1943年,中共潼阳县委决定将宋耀南的出生地磐石庄改名耀南村。2015年,宋耀南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硝烟散尽,英魂长眠。宋耀南的精神,如同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生长的花木,根系深深扎下,陪伴着一代代耀南村人。在宋耀南精神感召下,一批批年轻人接力奋斗,走出了一条“红色沃土、绿色产业、金色生活”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在耀南小学听宋耀南故事长大,在部队入了党。”退役军人张加树,是村里最早靠花木致富的能人之一。“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张加树朴实的话语,让人想起当年宋耀南团结群众、共御外敌的情怀。这些年,他无偿提供种苗、传授技术,甚至包销产品,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生动诠释了这份“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精神。

年轻一代将耀南村建成花木强村。95后新农人李紫琦不满足于传统低效的花木种植,大胆引进乌羽梅、黄金鹤等稀有梅花品种,建成基地拥有300多种原生稀有梅花,全国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花木产业根基渐稳,李紫琦又敏锐捕捉到梅花花苞被忽视的巨大价值,寻思“何不将其精心制作成绿梅、白梅花茶?”缺乏设备、不懂技术,她便跑到安徽黄山学习,建起自家的冷库和烘干链,去年初试水的300斤梅花茶销售一空,她接下来还计划推出梅子酒、花茶……创新的花蕾,在花木产业链上次第开放。

从单一品种到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从传统种植到合作社引领、电商赋能,耀南村已成长为国家级花木之乡、全国绿色小康村、江苏省文明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3.6万元。

宋耀南等烈士当年舍命以求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愿景,如今正由一代代后来者,用忠诚的坚守、担当的实干和创新的智慧,在故乡的热土上变为现实,绽放出新时代最动人的金色光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岳旭 张涛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8/t20250819_s68a3b779e4b009679837ef0d.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