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商场“上天入地”,只为抓住年轻人的心
最近开业的南京金陵天地,因网友在天台机位拍出“曼哈顿分顿”打卡照而迅速走红,吸引消费者到此瞰夜景、逛市集;金陵中环(JLC)在地铁口打造《红楼回响》数字长卷,B1层构筑沉浸式艺术通廊,让人流连忘返……商场被业内人士称为“盒子”,屋顶是公认的“边角料”,B1层则是引流担当。在商业地产深度转型的当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玩法”卷起来了,为迎合年轻消费者喜好,经营者在这两大空间大做文章,开拓消费新业态、新场景,用舒心环境、便利设施、走心服务,让商场留得住人、更留得住心。
屋顶地下,“变”出全新消费场景
7月26日晚8点,夏风轻抚。山丘般错落的南京金陵天地屋顶公园人流如织。光彩夺目的“SKY PARK”标识附近,冷冻乐队正在演唱亚当·兰伯特的歌,市集摆出特色饮品、潮流好物,吸引市民驻足购买。
这家商场开业3天累计客流超40万人次,其天台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流量磁场”。第一次来屋顶公园打卡的南京市民金先生说,晚上到天台吹吹风,现在很流行。随后他又找到一间热带雨林主题餐厅,餐厅从地面到屋顶都装饰着热带植物。“我们白天做西餐,晚上做酒吧,目标客群就是年轻人。”店长徐千龙告诉记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场拓展屋顶和露台空间,曾经空置的空间一改“素面朝天”,打造出屋顶花园、运动场地、星空餐厅、露天酒馆。南通雅诗阁圆融广场百米高的天台能俯瞰城市天际线,一面江景、一面城景,做起求婚、派对生意;苏州一购物中心顶楼成户外遛娃好地方;徐州鼓楼广场开放屋顶场地,供市民免费露营……入夜,有人在屋顶花园逛市集,有人聚会喝啤酒,还有人带着宠物撒欢、在屋顶打篮球,解锁出越来越多屋顶新玩法。
变化多端的场景运营,将天台转化为承载生活方式的体验平台。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杨向阳认为,商场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的主动求变,提高了与年轻人群消费偏好和价值取向的匹配度,尤其对“边缘化”空间接近于定制化场景改造,契合年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主动求变“讨好”年轻人的,还有商场的地下B1层。不少B1层是连接地铁站、停车场和商场的枢纽,集结连锁超市、休闲零食、小吃快餐、奶茶咖啡等消费业态,属于偏刚需效率型消费。眼下,以“超市+杂货”为主的传统B1层,逐步转型为潮流市集、微型社交场、年轻人聚落。
步入南京景枫中心B1层下沉广场的“再地”区域,满眼是色彩饱和的轻食店、酒吧、精品小店等,绿植、马赛克砖等街景元素随处可见。95后李沐家住江宁百家湖附近,是景枫的常客。她告诉记者,“再地”是一个潮流市集和年轻人聚落,在这里能找到很多冷门小店,有一种“边逛边玩”的松弛感。
2022年引进144个新品牌,其中首店96家;2023年更新110家品牌,首店70家;2024年更新141个品牌,首店71家,这是景枫中心连续3年的品牌更新统计数据。“平均每3天就会调整一个品牌。B1层是非常受欢迎的区域,品牌调整频率较高。商场会根据市场趋势汲取在地文化元素,很多首店落户这里。”景枫品牌塑造中心媒体负责人朱依可透露。
地下商业展现强劲爆发力,商家纷纷“向下”布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标杆商场地下商业调整门店数突破5800家,整体更迭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楼层。在新开的商业综合体中,潮玩、快消等更具年轻属性的品牌,成为入驻商场B1层首选。一些以前开设在商场四五层的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主动下沉到B1层。以南京江北虹悦城为例,近一年里,原来的饰品店、杂货店被回转寿司、甜品店代替,网红店“一栗”“野人先生”落地B1层,开业以来门前常常排起长龙。
商场观天文,顾客更愿“为情绪买单”
南京市玄武区居民张宇和8岁儿子都是天文爱好者,天气好的时候会逛逛玄武花园城。作为南京首个以“天文+生态”为主题的商业综合体,玄武花园城与未来6号线、9号线地铁连通的下沉广场打造成“紫金山生态切片”,展现倒木、水池、岩石、植被等景象。“这里就像一个小型自然博物馆。”张宇说。
记者随他们一起上到这家商场6楼。推开玻璃门,目之所及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型天文台,直径6.5米的穹顶里配备天文望远镜,名为“金陵星轨”的小型展览室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天文仪器。“商场通过吸引细分客群、创新次元文化,链接周边客群。”玄武花园城推广部媒体经理赵成诚说,天文台由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运营,配套设施比肩紫金山天文台。天文爱好者能预约“探秘金陵星轨展馆”“探秘月球”“探秘太阳”“智能天文台探秘”等主题活动。“在一个看得到风景的地方,人的视野、想象力、创意会得到更好发挥。”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购物功能,更注重场景体验、社交互动和情感共鸣。咨询机构MobTech研究院发布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显示,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1%。某社交平台消费者购物动机调查显示,“功能需要”排名第一;“犒劳自己、愉悦心情”排名第二。
与单纯看重客流、坪效等指标相比,不少商场开始关注情绪消费、空间松弛感,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丰富沉浸式体验和游憩社交场景,天台和B1空间成为突破空间限制的重要区域,新消费场景默默“生长”。
“我们打造屋顶花园,正是想突破传统商业‘盒子’的空间限制。”南京阿里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园周长600米,如果步频为每分钟50米,顾客完整游憩周期约12.5分钟,商场就此提出“12分半公园法则”,让年轻人在“钢铁森林”中漫步消费。
打造有温度、有故事、有共鸣的场景,B1层有了更多想象力。景枫中心聚焦更加细分的生活方式,利用原创文化内容打造风格迥异的主题活动。这里有后备厢市集、二手市集,有爱宠人士感兴趣的“铁狗三项”,还有DJ体验课、调酒课等“女性更友好夜校”。“在一次次场景营造中,与年轻人建立持久、真实、可持续的情感连接。”朱依可说。
“很多时候,消费者是为体验感买单。”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员蒋建忠表示,商场从“场地租赁”转向“内容生产”,从注重“性价比”到“心价比”转型,通过创造超越功能价值的情绪共鸣与精神满足,将空间打造为城市情绪的“解压舱”。而当消费者在此找到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这种认同能自然转化为持续复购与自发传播的动力。
不少商业综合体通过创新场景设计,将情绪价值转化为“留量”密码。正如00后王瑶所言:“我们不想去挤人多的地方,更愿意把钱花在更优质服务和舒适购物体验上。”每逢周末,南京江北雨山天街在B1层举办的宠物市集,成为她和附近爱宠者的社交乐园。
树立长期主义理念,破解服务同质化
“面对电商冲击和运营方式同质化等多重挑战,综合体的版图上已经没有所谓的‘边缘区域’。”长期从事商场运营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存量时代,传统内向型“盒子”已不如以前那么有吸引力,而开放式通风性好、户外空间多的屋顶商业,成为购物中心的引流利器。消费场景“向上突破”,才有可能打开一片新天地,为城市注入活力与价值。
他也坦言,天台开发是业界难题,这条路走得并不那么“松弛”,前期招商并非一帆风顺。屋顶有天然劣势,南方城市夏季经营时间主要在晚间时段,翻台率低,客人不愿意上来、投入成本大等都是问题。过往运营中,有不少血本无归的案例,“未来一片未知,但我们没有退路”。
“打造差异化IP,是向上突破、向下延伸的关键。”杨向阳认为,如果过度追求短期的流量增长,忽视长期内涵挖掘,甚至是简单照搬照抄,商品与服务就难以持续保持吸引力。商业综合体应树立长期主义理念,根据自身现实基础与优势特色,不断细化消费市场分层,持续聚焦目标人群,细致分析消费行为及诉求变化,调整优化服务,从而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
蒋建忠认为,综合体需破解服务同质化、环境无记忆点、设施迭代慢、缺乏情感共鸣等挑战,让消费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宠爱、能参加、成主角,自发成为B1和天台的代言人,实现“满意—口碑—复购—增长”的良性循环。屋顶和B1层还有很多开发空间,建议以“首发、首秀、首展”为抓手,打造专题博物馆,以小而精的展陈或服务吸引特定客群;借首发经济,做新品发布、概念店,展示前沿潮流;利用天台高空,开展夜演夜秀,让体验消费与“夜经济”碰撞出火花,持续点燃消费热情。“破局的关键是,以暖心服务构筑信任,用舒心环境营造差异,靠省心设施保证便利,借走心商业厚植情怀,让空间既留得住人、更留得住心。”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