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院士候选人苏州大学王殳凹,39岁!
交汇点讯 8月20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发布。记者注意到,来自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殳凹今年39岁,成为本次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最年轻的候选者。
王殳凹1985年6月出生于湖南岳阳。2013年,他放弃国外知名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邀请,回国从事我国核能发展及核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相关研究,取得了一批居于世界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了我国放射化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进入苏州大学后,王殳凹选中新型核废料安全储放形式研究、核乏燃料后处理中放射性核素分离技术研究、放射性污染环境扩散机制研究和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作为团队致力攻克的4个方向。“核废料中许多核素毒性很强,我们‘真枪实弹’地开展研究,不光在理论研究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开发的技术推向应用。”瞄准辐射防护领域后,王殳凹与他的团队驻扎实验室,通过从事放射性核素操作资质的成熟技术平台,就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探索出一套完备方案。
2017年3月,王殳凹团队在环境放射化学领域取得系列进展,首次合成解析出在强酸溶液中能够稳定存在的膦酸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晶体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在高酸度条件下选择性吸附铀酰离子,为乏燃料后处理中的核素分离及环境中放射性核素污染防治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他于33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是2018年全国最年轻的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并于2024年再次成功入选。主持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等。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腾讯科学探索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
今年3月,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曾在北京采访过王殳凹,他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完成的“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荣获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微型核电池因持久稳定的电力供应特性,在极端环境和长期运作需求中具有独特优势。锕系核素因其长半衰期和高衰变能,成为该类电池的理想“燃料”。然而,传统的微型核电池设计中严重的自吸收阻碍了锕系核素衰变能的高效转换。
王殳凹和同为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的王亚星,及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湘潭大学欧阳晓平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结型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实现了锕系核素与能量转换单元的分子级耦合,大幅削减了自吸收效应,使衰变能转化效率提升了8000倍。
该研究结合光伏电池技术将辐射自发光转化为电力输出,开发出新型锕系辐射光伏核电池,达到了此类电池最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该研究为高效微型核电池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放射性废物的高值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9月18日发表于《Nature》。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杨频萍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