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开讲
鹭点青波,鱼跃镜湖,湿地里上演着生命的律动。8月21日,2025年江苏省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在苏州同里国家湿地公园生动开讲。现场,苏浙沪三地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联合宣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区域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倡议书》;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组织编写的江苏首部生态文明教育系列丛书——《江苏省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生态文明跨学科学习》(以下简称《丛书》)正式亮相。
自2022年起,每至秋季学期开学前夕,江苏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从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学第一课”于无声处浸润心田,在成千上万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充满绿色希望的种子。
一套写给孩子的生态课本:
打破学科壁垒,点亮绿色灯塔
“同学们,抬头看,这里有树、有鸟。今天我们就要在美丽的大自然里上一堂特殊的课,一起探寻湿地奥秘。”在“开学第一课”现场,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老师张冉冉正以《丛书》中的食物链一章为内容,进行现场授课。绘制家乡湿地地图、展示湿地生物图谱、进行湿地角色扮演……趣味十足的课程设置,让学生们一下子就进入了精彩纷呈的湿地世界。
“开学第一课”上短短30分钟的亮相,让现场学生得以一窥未来生态课堂的新鲜面貌。而在《丛书》的诞生背后,却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调研与准备。
2022年9月1日,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规章——《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正式实施。次日,“我们身边的生态文明开学第一课”在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举行。《丛书》主编、高级教师许建华在央视做了近20分钟的现场直播,全网播放量超千万。“从那之后,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个活动常态化固定下来,让更多孩子能在实践中涵养生态文明素养。”
当时市面上几乎所有生态文明学生用书、生态环境保护学生用书内容都比较单一,仅仅包含生态文明或技能的相关内容。同样,在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跨学科学习。编写团队决定打破常规,用跨学科的方式来编撰这套丛书。经过两年多的谋划与筹备,在11所学校48位教师的通力合作下,《丛书》终于得以面世。
翻开《丛书》,8个核心主题贯穿始终,脉络清晰。其中,既包含了对水、土地、气候、生物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知识普及,也涉及了垃圾分类、绿色科技、“双碳”行动、美丽中国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内容。“《丛书》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开放性等特点,能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厚植生态文明情感。”许建华说。
在图书编写伊始,团队就定下一条原则:坚定儿童的立场,站在儿童的视角思考,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让这套书成为儿童生态文明跨学科学习的好帮手、好助手、好指南。“书里的生动实践案例,以孩子的语言讲述生态故事,让绿色理念从口号变成血脉里的自觉。”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水土保持学院教授李海东对《丛书》给予高度评价。
一堂大自然里的生态课:
躬身探索体验,播撒绿色种子
生态课本带领孩子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广阔的大自然则是孩子们探寻生态之美更为感性的天地。
在活动现场,同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穿行在湿地间,身边芦苇、睡莲等湿地植物随风摇曳,远处丛林间偶尔能瞥见池鹭腾飞的身影。老师们边走边介绍,学生们边观察边记录,大自然成了“行走的生态课堂”。
“今天‘开学第一课’很有趣,我认识到了很多以前不认识的动植物。湿地角色扮演的游戏让我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食物链中的每种动物都息息相关,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保护好环境。”同里实验小学三(3)班胡嘉卉兴奋地说。
2023年,南京汤山矿坑公园的宕口成为生态修复的“教科书”;2024年,南钢集团的智慧车间变身低碳生活的训练营;今年,湿地丛林又成为观察生物链的天然实验室……三年来,江苏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从最初的“一堂课”,逐渐丰富为“六个一”系列,即举办一场启动仪式、发布一套生态文明教育系列读物、精讲一堂生态课、宣介一项跨区域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倡议、组织一场户外沉浸式生态“研学之旅”、完成一组“全链条”矩阵传播。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祖力亚提表示,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始终把生态文明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打造了“开学第一课”这一特色品牌,让青少年带上好奇与敬畏,走进河湖、山岳、湿地、森林,用脚步丈量生态修复的奇迹,用双眼见证发展理念的升华。
举办江苏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活动,不仅在孩子们心间早早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更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引领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在丰富“开学第一课”内容与形式之外,江苏更把功夫下在了平常,开展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探索实践。“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见证了一批批“长江大保护小使者”的成长,青少年与长江的自然之约成为一场“接力跑”;“美丽江苏——江河湖海青蓝行”科普教育活动,在江河湖海的壮阔画卷上勾勒出绿色足迹,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江苏省国际生态学校示范校”架起一座座绿色教育的桥梁,让环保理念在跨文化交流中绽放智慧光芒……
一首生态协奏曲:
跨界通力协作,奏响绿色和鸣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年5月30日,生态环境部等单位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及编写生态文明教育图书,开发生态文明培训课程,开展生态研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文件的发布,为江苏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目前,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民参与的“大合唱”。以立法为基,从《江苏生态文明20条》到《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教育全民化、对象精准化、形式多样化”筑牢了制度根基;以实践为径,从“旁观者”到“行动者”,从“新风尚”到“好习惯”,一幅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绿色图景正在铺陈。
今年,生态环境部陆续公布了全国首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名单和首批“新四类”(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江苏分别有25家场馆和19家企业入选。从环保科普场馆到自然保护地,从企业园区到研学基地,一系列可感知、可参与的公共空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空间载体,让环保知识可触可及、可观可玩。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场地设在了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记者注意到,这里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现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上海市青浦区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齐声宣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区域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倡议书》,再次为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鼓与呼”。
上海市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国新表示,现场宣读倡议,凸显出示范区在生态保护中一体化实践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参与度与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长三角的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独奏,而是合作共赢的交响。7月30日,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首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水乡客厅,依托同济大学与南京大学两所高校资源,为长三角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探索路径、提供示范;日前,来自长三角示范区的10组家庭齐聚水乡客厅,参加“诗画江南 梦里水乡”江南行纪活动,“生态小画家”在长卷上绘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从高校科研到公众参与,从制度设计到平台建设,长三角示范区正以系统思维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保护体系,共同奏响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协奏曲。
如今的江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共识。同里湿地的清越鸟鸣化为课堂里的琅琅书声,长三角的绿水青山孕育一代又一代的生态守护者,全民既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也是生态红利的分享者,共同绘就“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美丽图景。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