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这四个展览,透过文物重温家国记忆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公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江苏4个陈列展览榜上有名,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新四军纪念馆的“铁军忠魂——新四军历史陈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入选特别推介;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碧血长空铸英魂——抗日航空史实(陈列)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入选主题推介。
本期《新华日报》人文周刊“文脉”版带您走进这些展览,探寻这些文物、史料背后的真实历史,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动力。
石碑见证,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新四军纪念馆的基本陈列为“铁军忠魂——新四军历史陈列”,展览紧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这根灵魂线,以新四军始终高举党的旗帜、履行党的宗旨和使命为魂,以新四军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浴血华中、报国为民为纲,全景式地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光辉历史和不朽征程,生动诠释“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我们注重用史实讲话,用文物发言,展览中,我们展出了文物800余件、历史图片1000余张、电文99份、图表45个,力求让观众触摸到的是它们背后有温度的历史。”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说。
展品中,刻于1941年的“宋公纪功碑”,记录着盐阜地区人民和共产党、新四军、抗日民主政府之间的深厚情谊。仇金标告诉记者,当时,阜宁沿海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海潮和海啸侵袭之灾,人民不胜其苦。1940年10月,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上任伊始,便察看民情,发现这一情况,当即将修筑堤坝的事提上日程。
1941年5月,在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大力支持下,抗日民主政府组织近2万名民工实施海堤工程,修筑海堤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两个多月时间里,一条绵延45公里长的捍海大堤修筑完毕,海堤高大坚实,面对海潮侵袭岿然不动,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阜宁人民欢欣鼓舞,交口称赞共产党、新四军和以宋乃德为县长的抗日民主政府的功德。大家提议此堤定名为“宋公堤”。人们还捐资刻制此碑,记载修堤的艰难历程及宋乃德县长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沿海民众编出一首民谣传颂至今:“从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
讲好新四军的故事,也需要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铁军忠魂——新四军历史陈列”还充分借助科技手段,让文物、史料“活起来”。比如,科技展项“评比英雄模范”真实还原了革命文物《1945年三师二七模范大会特辑》;“电子翻书”项目将一级文物《罗有荣的整风笔记》内容立体呈现。正值暑期,不少参与“水韵江苏·博物知旅”活动的青少年到馆里打卡。针对前来参观的孩子们,馆方设计了一个1.2米的展线,展线上分布了“发送电文”“评选英雄模范”“VR看选举”“听战歌”“看动漫”的交互展项,让孩子们可看、可参与、可触摸,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一份“战斗详报”暴露侵略与屠城事实
“这是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的《南京附近战斗详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以下简称“史实展”)近年新增的一份史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文物部主任艾德林说。
艾德林告诉记者,作为纪念馆常设展之一,“史实展”是纪念馆基本展陈之一,是人们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重要渠道。多年来,纪念馆一直不断搜集、整理新发现的各类史料,这件“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的《南京附近战斗详报》”便是其中之一。
他介绍,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是侵占南京并实施大屠杀的日军部队,时任联队长为野田谦吾大佐。这份战斗详报中,有南京保卫战紫金山战斗的详细记载,包括作战命令、战斗经过等,是2021年从日本友人大东仁处征集的。
除此之外,史实展中还保存有约翰·马吉的摄像机、谷寿夫死刑判决书底稿等珍贵文物史料。据介绍,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在南京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这台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到了一些日军暴行。在镜头中,有悄悄拍摄日军在安全区搜捕的画面,也有遭受日军摧残的百姓在鼓楼医院接受救治的画面。后来,这段影片在南京审判中被当庭播放。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约翰·马吉的这架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将影片安全送出南京城,马吉牧师找到了时任南京国际安全区总干事的乔治·费奇。他负责药品和食品的采购,多次往返于南京上海之间。费奇先生携带胶片成功躲过了日军的盘查,一到上海,就立即与英国记者田伯烈一起到柯达公司做了四盘胶片拷贝,并加上英文说明,送往美国各地播放,揭露日军暴行。这件珍贵文物于2002年由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捐赠。
在南京审判中,参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原日军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被判处死刑,并于1947年4月26日在雨花台刑场执行枪决。“史实展”就展示了石美瑜法官保存的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决谷寿夫死刑的判决书底稿,2003年由石美瑜的儿子石南阳律师捐赠。
血洒长空前,他写下最后的家书
航空英烈,浴血长空。在位于南京紫金山北麓王家湾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碧血长空铸英魂——抗日航空史实(陈列)展“全景式展现了中国空军抗战的壮烈史诗。馆长薛莲介绍,该展览历时三年筹备与打磨,用500余张珍贵历史图片、15个沉浸式创意场景及汉、英、俄多语种解说文字,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再次彰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展览的主体展区为常设篇——“长空出击 捍卫和平”,聚焦中国空军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首次系统揭秘中国共产党对航空事业的领导及八路军、新四军对日本军国主义航空势力的打击;专题展区为苏联援华专篇“英雄并肩 共铸不朽”和美国援华专篇“同盟作战 记忆永恒”,分别展现苏联志愿航空队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的感人历史和美国“飞虎队”等援华力量的国际主义精神。
一批珍贵馆藏文物亮相展览,作为历史的注解,生动讲述空军抗战的英勇故事。
牺牲时年仅25岁的飞行员丁寿康的家书静静地躺在展柜中,烈士最后的文字还原了他捐躯为国的坚强决心。1940年7月16日上午,重庆白市驿机场的宿舍里,少尉飞行员丁寿康正在给远在泰国的叔父写信。突然,机场上空响起敌机来袭的警报。丁寿康来不及将刚写完的家书装进信封,立即冲向战机,升空迎敌。因敌众我寡,丁寿康不幸在空战中壮烈牺牲。“笔墨未干,即上战场”成了他人生最后的写照。2023年,亲属将他的47封家书原件无偿捐赠给纪念馆,这也是该馆征集到的最完整的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家书。
由美籍华人陈灿培捐赠的一件“飞虎队”皮衣,记录着中美空军并肩作战,抗击日本飞贼的历史。薛莲介绍,皮夹克的主人是美军飞行员托马斯·安吉尔,在援华抗战期间他不幸被击落两次,都得到了中国军民救助。这件夹克的袖口处仍留有当年因战斗而烧焦的痕迹,它的内衬下摆处还缝有两块不同材质的“血幅”,上面写着“外国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的字样,这样的“血幅”是中国军民和外国援华飞行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帮助了很多被日军击落的飞行员得到中国军民救助,安全转移到大后方。
两本日记再次佐证南京大屠杀
此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出的“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入选了主题推介。展览从史料、史论、外译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通过500多件档案、日记、书信、图书、期刊、报纸、口述证言等文献实物以及50多幅文献照片,大部分文献是第一次公开展出,展现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南京大屠杀史料收集、研究和国际传播的主要成果。
艾德林向记者介绍了“1937年8—12月日军上海派遣军木村松治郎《从军日志》”。他告诉记者,日记的主人“木村中佐”原名木村松治郎,隶属于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这本《从军日志》记录时间始于1937年8月16日,结束于1937年12月31日。日志记录了木村中佐于1937年8月16日在日本国内接到任务,8月17日下午3时从东京出发,8月19日上午8时抵达长江口,12月20日至22日乘飞机从上海抵达南京并短暂停留3天。该日志记录了上海派遣军报道部、华中方面军特务部开展情报收集及“宣传”等方面的情况。这本《从军日志》与日军官兵的个人日记不同,是执笔人的职务行为,客观记录了所属部队的主要活动,属于军方文件。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考证出日志记录者木村中佐的身份和履历。”艾德林说,尤其是在12月20日—22日的日志里,记录了下关附近有很多“残死”的中国士兵。比如日志中写道,“很遗憾发生了大量抢劫、强奸、强闯民宅的事件”,这些内容进一步印证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另一份“1937年12月—1938年1月日军第13师团士兵西条荣策日记”内容表明,西条荣策于1937年12月31日到达南京,他在南京目睹了大屠杀后的惨状。西条荣策在1938年1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十点,向皇宫遥拜,听取中队长讲话及敌情说明,三呼万岁,之后解散。吃完早饭后,在各小队长的指挥下,我们进入南京城参观,四处闲逛之后,在返回的路上我们走错了路,来到了汉中门,沿着八公里左右的城墙一直走,然后回到了宿舍,当时已经过了五点。首先最吃惊的是城外的小河里尸体如山……”艾德林表示,这本日记以加害者的视角目睹并记录了日军屠杀暴行的惨状,以及在从上海到南京的途中几乎“每天”实施抢劫的强盗罪行。木村松治郎《从军日志》和西条荣策日记这两份珍贵文献分别是2023年、2024年从日本大东仁处征集来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宁 于锋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