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苏文库|堪比“三曹”“三苏”,江苏历史上的文学“父子档”
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几对父子文学家,如东汉末年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曹”),北宋的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苏”)等。在六朝时期的江苏,也出现过一组文学家“父子档”,他们的身份更加特殊,来自六朝萧梁时期的皇族。他们就是萧衍、萧统、萧纲、萧绎父子。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所推出的《江苏文库·文献编》中,收录了这父子四人的著作,成为江苏文脉中耀眼的文化现象。
萧衍父子来自著名的“兰陵萧氏”。作为六朝最知名的家族之一,这个家族的成员不但创立南齐、南梁两个政权,出现十多位帝王,还涌现了数十位文学家、音乐家、书画家等。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居住在山东兰陵(今属临沂)的一支萧氏族人在族长、淮阴令萧整带领下,渡江南下,居于晋陵武进县东城里。此后,东晋朝廷在此“侨置兰陵郡县”,此地又称为“南兰陵”。这些据说是西汉相国萧何后裔的人们,被统称为“兰陵萧氏”。
进入南朝后,“兰陵萧氏”出现了第一个“牛人”——萧道成。他消灭刘宋政权,建立南齐政权。萧道成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擅长书法、围棋,有一定文学才能,创作过《塞客吟》《群鹤咏》等乐府诗。萧齐时期,萧赜、萧子良、萧子云、萧子范、萧子隆等皇族成员也有诗文传世。其中,齐武帝萧赜第二子、竟陵王萧子良的文学成就较为突出,他与范云、谢朓、沈约等合称为“竟陵八友”,是当时重要的文学集团。明末太仓学者张溥所辑萧子良诗文集——《竟陵王集》也被收入《江苏文库·文献编》中。
萧齐政权只存在了20多年就走向覆亡,取代它的是南梁政权,其建立者是“兰陵萧氏”另一位代表人物——梁武帝萧衍。
萧衍可能是南朝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他创立南梁政权,活了86岁,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帝王之一。他在位期间尊儒崇佛,制定礼乐,颇有政绩。但到了中晚年,他又昏聩无为,放纵朝政,导致侯景之乱的爆发,使得后面几个皇帝几乎都成为侯景的傀儡,让富庶的江南沦为人间炼狱。
萧衍就是这么一个极富争议性的皇帝,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多才多艺,不但具有政治和军事才能,在儒学、佛学、文学、书法、围棋、音乐等方面都有不凡成就。南齐时期,他就是文学集团“竟陵八友”之一。南梁前期,这位开国皇帝更是堪称文坛领袖,他重用文士,倡导鼓励文学创作。他自身也勤于创作,萧衍存世的诗94首、赋4篇、文229篇。收入《江苏文库·文献编》的《梁武帝御制集》由明代人张燮整理,保存了梁武帝留存下来的诗歌文稿。
萧衍的诗多属乐府一类,写男女爱情,有时还会模仿闺中女子的口吻,其文辞清新、温婉雅丽。他的《戍边诗》写道:“秋月出中天,远近无偏移。共照一光辉,各怀离别思”,用明月寄托相思之情,与唐代张九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这首《河中之水歌》一般也被认为是萧衍作品,写莫愁女的爱情与婚姻,塑造她美丽率真的形象。
萧衍有八个儿子,他的长子萧统、三子萧纲、七子萧绎都堪称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诗文集《梁昭明太子集》《梁简文帝御制集》《梁元帝御制集》也都收入了《江苏文库·文献编》之中。
萧统是萧衍所立的太子,30岁时早亡,谥号“昭明”。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萧统最大的功绩是主持编纂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极大。客观而论,萧统的诗文水平不算出众,存诗也不多,共有33首,较为出色的有《长相思》《采莲曲》《晚春》《夜阑思旧诗》等。比如《采莲曲》,“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莲疏藕折香风起。香风起。白日低。采莲曲,使君迷”,写得清新质朴、意趣盎然,颇有江南水乡特色。
和父亲萧衍一样,萧纲也当过两年皇帝,只可惜是侯景所立的傀儡皇帝。在哥哥萧统去世后,萧纲曾被立为太子。身边聚集了徐摛、徐陵、庾肩吾等文士。萧纲与这些文人竞相作诗,描写宫廷生活,文辞轻靡艳丽,创立了“宫廷诗”,也曾风靡一时。萧纲还命徐陵编撰《玉台新咏》,保存了大量汉魏六朝诗歌,包括了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玉台新咏》也收入《江苏文库·精华编》中。萧纲本人存诗284首,多为他倡导的“宫体诗”。他的诗歌刻画女性形象,辞藻雕琢艳丽,追求声律对偶。
在萧统、萧纲、萧绎兄弟中,被研究者公认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萧绎。他天资聪慧,六岁就能写诗。侯景之乱后,萧绎于天正元年(552年)在江陵称帝,成为梁元帝,可惜两年后,他的西梁政权被西魏所灭。城破前,萧绎命人焚毁了古今图书14万余卷,酿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
萧绎博览群书,工书善画,雅好文学。他的代表作《金楼子》被收入《江苏文库·精华编》,他所画的《职贡图》更是六朝绘画的代表作之一。萧绎的文学成就也很高,所写的骈文在六朝“冠绝一时”。他的诗歌存世123首,有宫体诗、边塞诗、写景诗、离别诗、咏物诗等,其中不乏佳作。他最喜欢描写春天的景色,《望春》《春日》《和刘上黄春日诗》等作品写景咏物,刻画精细,将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营造出清新明丽的审美意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