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归队》导演臧溪川:用镜头复刻历史,让东北抗联精神薪火相传
“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这句出自电视剧《归队》中的台词,同时也是导演臧溪川在拍摄过程中最深的感触。8月25日晚,《归队》在CCTV-8、腾讯视频上映,与观众正式见面,导演臧溪川接受交汇点记者专访,为我们讲述了这部以东北抗联为背景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背后的创作故事与心路历程。
群像叙事:让无名者成为历史的主角
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剧目,《归队》由剧作家高满堂携李立、汝盛、李洲编剧,臧溪川、赵阳执导,以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抗战历程为背景,讲述了一支抗联小队历经惨烈战役与大部队、党组织失联,在日军层层围追堵截下队员纷纷失散,但历经艰难险阻、生死考验重新集结,重返东北战场,为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贡献热血和生命的故事。
“小人物、大历史”,臧溪川坦言,最初被剧本打动就是因为“这是一部讲述小人物抗战的群像戏”。有别于通过大型战役或英雄人物为切口的叙事架构,《归队》聚焦的是战争之下最普通的东北百姓,有着浓厚的世间烟火。叙事节奏快且人物众多,剧中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有完整的闭环,小人物的光彩在这部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非常珍贵。”
重回战地:展现极致环境下的极致情感
在臧溪川看来,东北抗联的艰苦是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他们没有任何外援,却坚持抗战到底”。为了真实还原东北抗联的艰苦环境,臧溪川坚持全实景拍摄。“这部戏必须在东北拍,而且要拍出东北的四季,不然味儿不对。”为此,剧组不仅重回当年东北抗联战斗过的地方,在吉林白山、通化等地取景,还搭建了一个名为“松林镇”的实景小镇。
不过,实景拍摄也让剧组面临了很多困难。臧溪川介绍,因为很多戏在野外的山中拍摄,车开不上去,设备只能全靠人力搬运。东北冬天白天日照时间短,为了抢日出的镜头,拍摄团队经常要在凌晨进山。还有演员要浸泡在冰冷的江水中拍摄,而且一拍就是一整天,确实很辛苦,但大家却没有抱怨。“我们常想,先烈们是在更恶劣的环境中战斗,眼前的困难不值一提。”
站在当年东北抗联战斗过的林海中,臧溪川说,“拍摄时我总在想是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一个人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中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找生死未卜的战友?”臧溪川认为,是“归队”的承诺,是比血缘还深的战友情谊和托付生命的信任。“我们想拍的就是这种极致环境下的极致情感,因为它最能打动人心。”
抗联精神:永不磨灭的精神火种
“东北抗联是一部史诗,但底色是无数普通人的血肉与坚守”,臧溪川说,“我们希望用艺术的方式让那些在战争中没留下响亮名字的普通人能被今天的观众知道,这也是我们向他们致敬的一种方式。”
《归队》中有句台词是“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臧溪川认为,《归队》正是那段战争史中一个非常典型又动人的缩影,代表了一种坚韧的力量和不灭的火种。“即便队伍被打散、被冲垮,但凭借这种强大的精神纽带也会让战士们重新凝聚起来继续战斗。”臧溪川说,“我们拍摄的本心,就是致敬这种打不垮、冲不散的民族精神”。
“我们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通过这部剧知道,在我们脚下的这片黑土地上,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臧溪川表示,希望观众能从这样一部作品中感受到东北抗联精神中蕴含的忠诚、血性、坚韧与信义,“这段苦难历史淬炼出的,正是如今我们的民族脊梁。”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