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重器“破圈”,新兴产业“拔节”
今年,江苏在“AI+生物医药”领域再添创新引擎——江苏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研究院正通过整合顶尖人才、搭建高端平台、创新合作机制,加速破解生物医药产业“卡脖子”难题,推动多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近日,记者在研究院的人工智能结构生物学中心看到,科研人员正借助江苏省首台对外开放服务的300kV冷冻电镜开展蛋白质三维结构解析实验,同时有来自省内高校、三甲医院及创新药企的20余家单位研发人员在此协同攻关。

“这个研究院的核心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们整合顶尖学者与创新资源,既帮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又协同解决产业共性难题,比如核心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设备依赖进口等问题。”江苏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辰宇介绍说,研究院汇聚了省内600余名顶尖学者及60余家团体会员,聚焦“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堵点,建设包括冷冻电镜平台、人工智能精准医学中心在内的国际一流硬件设施,以“高校+专家+企业”三位一体机制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让科研突破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作为破解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研究院的发展离不开“专家引领”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过程中,要补齐产学研融合深度不足、成果转化路径不畅的短板,关键在于搭建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平台、集聚顶尖人才。”张辰宇表示,自成立以来,研究院不仅整合运行了冷冻电镜等“科研重器”,还在关键技术领域持续突破,专家团队首次在人类血清中发现完整结构的miRNA,相关成果荣获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科技创新最终要为产业服务。记者了解到,研究院与华为合作打造“金陵・女娲”核酸基础大模型,为药物研发提供通用技术支持。同时,研究院探索多样化协同模式,已与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及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累计孵化引进企业20余家,其中4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获得社会融资超1亿元,初步形成“基础研究突破、技术创新落地、产业价值转化”的闭环,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释放发展动能。
8月15日,由无锡长电科技研发的国产首台28纳米关键尺寸电子束量测量产设备成功出机,该成果填补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关键环节的空白,提高了国产芯片高端装备的自主可控水平。无锡作为江苏新兴产业集成电路的核心承载地,在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指引下,已经形成了设计、制造、封测“核心三业”协同发展的格局。目前,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模已突破2500亿元,产值稳居全国第二。
“长电科技的发展体现了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实践。”江苏省科技战略研究专家表示,一方面,企业自身通过技术创新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成功,提升了其在全球集成电路封测领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无锡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进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而产业集群的完善,又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支持,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这种相互促进的融合模式,为江苏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就是搭建平台,推动产学研用融合贯通,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江苏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诞生产业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200余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今年大会上,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3项成果、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我国首个柔性太阳翼平板式可堆叠卫星、国内首台10MW纯氢燃气轮机整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国内业载最大的大型无人货运飞机“W5000”无人机等将集体亮相。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蔡姝雯 杨易臻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